◗487:◗1  無量寿経優婆提舎願生偈註 巻下

◗487:◗5  論曰。

◗487:◗6 此是解義分。此分中、義有十重。一者願偈大意、二者起観生信、三者観行体相、四者浄入願心、五者善巧摂化、六者離菩提障、七者順菩提門、八者名義摂対、九者願事成就、十者利行満足。

◗487:◗8 論者議也。言議偈所以也。曰者詞也。指下諸句。是議釈偈詞也。故言論曰。

◗487:11 願偈大意者、

◗487:12  此願偈明何義。示現観彼安楽世界見阿弥陀如来。願生彼国故。

◗487:14 起観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門。

◗487:14 示五念力者、

◗488:◗2  云何観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楽国土、見彼阿弥陀仏。

◗488:◗4 出五念門者、

◗488:◗5  何等五念門。一者礼拝門、二者讃嘆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観察門、五者廻向門。

◗488:◗7 門者入出義也。如人得門則入出无。前四念是入安楽浄土門。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門。

◗488:◗9  云何礼拝。身業礼拝阿弥陀如来応正遍知。

◗488:10 諸仏如来徳有无量。徳无量故徳号亦无量。若欲具談紙筆不能載也。是以諸経、或挙十名、或騰三号。蓋存至宗而已。豈此尽耶。所言三号、即此如来応正遍知也。

◗488:12 如来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説、如諸仏安穏道来、此仏亦如是来、更不去後有中。故名如来。

◗488:13 応者応供也。仏結使除尽得一切智恵、応受一切天地衆生供養故曰応也。

◗489:◗1 正遍知者、知一切諸法実不壊相不増不減。云何不壊。心行処滅、言語道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故名正遍知。

◗489:◗2 无光義、如前偈中解。

◗489:◗4  為生彼国意故。

◗489:◗5 何故言此、菩薩之法、常以昼三時夜三時礼十方一切諸仏。不必有願生意。今応常作願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也。

◗489:◗7  云何讃嘆。口業讃嘆。

◗489:◗8 讃者讃揚也。嘆者歌嘆也。讃嘆非口不宣。故曰口業也。

◗489:◗9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実修行相応故。

◗489:11 称彼如来名者、謂称无光如来名也。

◗489:11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仏光明是智恵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能除十方衆生无明黒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

◗489:13 如彼名義、欲如実修行相応者、彼无光如来名号、能破衆生一切无明、能満衆生一切志願。

◗490:◗1 然有称名憶念而无明由在而不満所願者。何者由不如実修行、与名義不相応故也。

◗490:◗2 云何為不如実修行、与名義不相応、謂不知如来是実相身、是為物身。

◗490:◗3 又有三種不相応。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続、余念間故。此三句展転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決定。无決定故念不相続。亦可念不相続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

◗490:◗6 与此相違名如実修行相応。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490:◗7 問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日。若称仏名号便得満願者、指日之指、応能破闇。若指日之指、不能破闇、称仏名号、亦何能満願耶。

◗490:◗9 答曰、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

◗490:10 名即法者、諸仏菩薩名号、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禁呪音辞等是也。如禁腫辞云日出東方乍赤乍黄等句。仮使酉亥行禁、不関日出而腫得差。

◗490:12 亦如行師対陣但一切歯中誦臨兵闘者皆陣列在前行。誦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朴子謂之要道者也。

◗490:14 又苦転筋者、以木瓜対火慰之則愈。復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効也。如斯近事世間共知。況不可思議境界者乎。滅除薬塗鼓之喩、復是一事。此喩已彰於前故不重引。

◗491:◗3 有名異法者、如指指日等名也。

◗491:◗4  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専念畢竟往生安楽国土。欲如実修行奢摩他故。

◗491:◗6 訳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処不作悪也。

◗491:◗6 此訳名乃不乖大意、於義未満。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為止。不浄観止貪、慈悲観止瞋、因縁観止痴。如是等亦名為止。如人将行不行亦名為止。是知止語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楡柳雖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楡柳耶。

◗491:10 奢摩他云止者合有三義。一者一心専念阿弥陀如来願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悪。二者彼安楽土過三界道。若人亦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悪。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覚住持力、自然止求声聞辟支仏心。此三種止、従如来如実功徳生。是故言欲如実修行奢摩他故。

◗492:◗1  云何観察。智恵観察、正念観彼。欲如実修行毘婆舎那故。

◗492:◗2 訳毘婆舎那曰観。但汎言観、義亦未満。何以言之、如観身无常苦空无我九想等、皆名為観。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492:◗3 毘婆舎那云観者亦有二義。一者在此作想観彼三種荘厳功徳、此功徳如実故修行者亦得如実功徳。如実功徳者、決定得生彼土。二者亦得生彼浄土、即見阿弥陀仏、未証浄心菩薩、畢竟得証平等法身。与浄心菩薩与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是故言欲如実修行毘婆奢那故。

◗492:◗9  彼観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観察彼仏国土荘厳功徳、二者観察阿弥陀仏荘厳功徳、三者観察彼諸菩薩荘厳功徳。

◗492:11 心縁其事曰観、観心分明曰察。

◗492:12  云何廻向。不捨一切苦悩衆生、心常作願、廻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492:14 廻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

◗492:14 往相者、以己功徳廻施一切衆生、作願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楽浄土。

◗493:◗1 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毘婆舎那、方便力成就、廻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衆生、共向仏道。

◗493:◗3 若往若還、皆為抜衆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廻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493:◗5 観察体相者、此分中有二体。一者器体、二者衆生体。

◗493:◗5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国土体相。二者示現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義諦。

◗493:◗6 国土体相者、

◗493:◗8  云何観察彼仏国土荘厳功徳。彼仏国土荘厳功徳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対法故。

◗493:10 不可思議力者、総指彼仏国土十七種荘厳功徳力不可得思議也。諸経統言、有五種不可思議。一者衆生多少不可思議、二者業力不可思議、三者竜力不可思議、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議、五者仏法力不可思議。

◗493:13 此中仏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蔵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覚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摂。此不可思議如下十七種。一一相皆不可思議。至文当釈。

◗494:◗2 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対者、借彼摩尼如意宝性、示安楽仏土不可思議性也。諸仏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砕身舎利以福衆生。衆生福尽此舎利変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竜王以為首飾。若転輪聖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於閻浮提作大饒益。若須衣服飲食灯明楽具、随意所欲種種物時、王便潔斎、置珠於長竿頭発願言、若我実是転輪王者、願宝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随我心願。爾時即便於虚空中雨種種物、皆称所須満足天下一切人願。以此宝性力故。彼安楽仏土亦如是。以安楽性種種成就故。

◗494:10 相似相対者、彼宝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称求者意。非是不求。彼仏土則不然。性満足成就故、无所乏少。片取彼性為喩。故言相似相対。又彼宝但能与衆生衣食等願、不能与衆生无上道願。又彼宝但能与衆生一身願、不能与衆生无量身願。有如是等无量差別故言相似。

◗495:◗1  観察彼仏国土荘厳功徳成就者、有十七種。応知。何等十七。一者荘厳清浄功徳成就、二者荘厳量功徳成就、三者荘厳性功徳成就、四者荘厳形相功徳成就、五者荘厳種種事功徳成就、六者荘厳妙色功徳成就、七者荘厳触功徳成就、八者荘厳三種功徳成就、九者荘厳雨功徳成就、十者荘厳光明功徳成就、十一者荘厳妙声功徳成就、十二者荘厳主功徳成就、十三者荘厳眷属功徳成就、十四者荘厳受用功徳成就、十五者荘厳无諸難功徳成就、十六者荘厳大義門功徳成就、十七者荘厳一切所求満足功徳成就。

◗495:10 先挙章門、次続提釈。

◗495:11  荘厳清浄功徳成就者、偈言観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

◗495:12 此云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悩成就亦得生彼浄土、三界繋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断煩悩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495:14  荘厳量功徳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虚空広大无辺際故。

◗496:◗1 此云何不思議。彼国人天、若意欲宮殿楼閣、若広一由旬、若百由旬、若千由旬、千間万間、随心所成。人各如此。

◗496:◗2 又十方世界衆生願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一時一日之項、算数所不能知其多少。而彼世界常若虚空。无迫迮相。

◗496:◗4 彼中衆生、住如此量中、志願広大亦如虚空无有限量。彼国土量、能成衆生心行量。何可思議。

◗496:◗6  荘厳性功徳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496:◗7 此云何不思議。譬如迦羅求羅虫其形微小、若得大風身如大山、随風大小為己身相。生安楽衆生亦復如是。生彼正道世界、即成就出世善根入正定聚、亦如彼風非身而身。焉可思議。

◗496:10  荘厳形相功徳成就者、偈曰浄光明満足如鏡日月輪故。

◗496:11 此云何不思議。夫忍辱得端正。我心影嚮也。一得生彼、无瞋忍之殊。人天色像平等妙絶。蓋浄光之力也。彼光非心行而為心行之事。焉可思議。

◗496:14  荘厳種種事功徳成就者、偈曰備諸珍宝性具足妙荘厳故。

◗497:◗1 此云何不思議。彼種種事、或一宝、十宝、百千種宝、随心称意无不具足。若欲令无、儵焉化没。心得自在有踰神通。安可思議。

◗497:◗3  荘厳妙色功徳成就者、偈言无垢光炎熾明浄曜世間故。

◗497:◗4 此云何不思議。其光曜事則映徹表裏。其光曜心則終尽无明。光為仏事。焉可思議。

◗497:◗6  荘厳触功徳成就者、偈言宝性功徳草柔軟左右旋触者生勝楽過迦旃隣陀故。

◗497:◗8 此云何不思議。夫宝例堅強。而此柔軟。触楽応著。而此増道。事同愛作。何可思議。

◗497:◗9 有菩薩、字愛作。形容端正生人染著。経言、染之者、或生天上、或発菩提心。

◗497:11  荘厳三種功徳成就者、有三種事。応知。何等三種。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虚空。

◗497:13 此三種所以并言者、以同類故也。何以言之、一者六大類。所謂虚空識地水火風。二者无分別類。所謂地水火風虚空。但言三類者、識一大属衆生世間故、火一大彼中无故、雖有風風不可見故、无住処故。是以六大五類中、取有而可荘厳、三種并言之。

◗498:◗3  荘厳水功徳成就者、偈言宝花千万種弥覆池流泉微風動花葉交錯光乱転故。

◗498:◗5 此云何不思議。彼浄土人天非水穀身。何須水耶。清浄成就不須洗濯。復何用水耶。彼中无四時。常調適不煩熱。復何須水耶。不須而有、当有所以。

◗498:◗7 経言、彼諸菩薩及声聞、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頚、水即至頚。欲令潅身、自然潅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煖自然随意、開神悦体。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浄若无形。宝沙映徹无深不照。

◗498:11 微灡廻流転相潅注。安詳徐逝、不遅不疾。波揚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応莫不聞者。或聞仏声、或聞法声、或聞僧声、或聞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羅蜜声、或聞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諸通恵声、无所作声、不起滅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潅頂、衆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聞歓喜无量。随順清浄離欲寂滅真実之義、随順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順通慧菩薩声聞所行之道。无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楽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楽。

◗499:◗4 此水為仏事。安可思議。

◗499:◗5  荘厳地功徳成就者、偈言宮殿諸楼閣観十方无雑樹異光色宝蘭遍囲遶故。

◗499:◗7 此云何不思議。彼種種事、或一宝、十宝、百宝、无量宝、随心称意荘厳具足。此荘厳事如浄明鏡、十方国土浄穢諸相、善悪業縁、一切悉現。彼中人天、見斯事故探湯不及之情自然成就。亦如諸大菩薩以照法性等宝為冠、此宝冠中皆見諸仏、又了達一切諸法之性。

◗499:11 又如仏説法華経時、放眉間光照于東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従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衆生生死所趣、善悪業縁、受報好醜、於此悉見。蓋斯類也。

◗499:13 此影為仏事。安可思議。

◗499:14  荘厳虚空功徳成就者、偈言无量宝交絡羅網遍虚空種種鈴発嚮宣吐妙法音故。

◗500:◗2 此云何不思議。経言、无量宝網、弥覆仏土、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雑宝奇妙珍異荘厳挍飾、周帀四面。垂以宝鈴。光色晃耀尽極厳麗。

◗500:◗4 自然徳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温涼柔軟不遅不疾。吹諸羅網及衆宝樹、演発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種温雅徳香。其有聞者、塵労垢習自然不起。風触其身皆得快楽。

◗500:◗6 此声為仏事。焉可思議。

◗500:◗8  荘厳雨功徳成就者、偈言雨花衣荘厳无量香普勲故。

◗500:◗9 此云何不思議。経言、風吹散花遍満仏土。随色次第而不雑乱。柔軟光沢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挙足已、還復如故。花用已訖、地輒開裂、以次化没、清浄无遺。随其時節、風吹散花、如是六反。

◗500:12 又衆宝蓮花、周遍世界。一一宝花百千億葉。其葉光明、无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花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仏。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仏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説微妙法。如是諸仏、各各安立无量衆生於仏正道。

◗501:◗2 花為仏事。安可思議。

◗501:◗4  荘厳光明功徳成就者、偈言仏恵明浄日除世痴闇冥故。

◗501:◗5 此云何不思議。彼土光明、従如来智恵報起。触之者、无明黒闇終必消除。光明非慧能為恵用。焉可思議。

◗501:◗7  荘厳妙声功徳成就者、偈言梵声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故。

◗501:◗8 此云何不思議。経言、若人但聞彼国土清浄安楽、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則入正定聚。

◗501:◗9 此是国土名字為仏事。安可思議。

◗501:10  荘厳主功徳成就者、偈言正覚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

◗501:11 此云何不思議。正覚阿弥陀不思議。彼安楽浄土、為正覚阿弥陀善力住持。云何可得思議耶。

◗501:12 住名不異不滅。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薬塗種子、在水不瀾、在火不燋、得因縁即生。何以故。不朽薬力故。若人一生安楽浄土、後時意願生三界教化衆生、捨浄土命、随願得生、雖生三界雑生火中、无上菩提種子畢竟不朽。何以故。以逕正覚阿弥陀善住持故。

◗502:◗3  荘厳眷属功徳成就者、偈言如来浄花衆正覚花化生故。

◗502:◗4 此云何不思議。凡是雑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湿、若化、眷属若干。苦楽万品。以雑業故。

◗502:◗5 彼安楽国土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覚浄花之所化生。同一念仏无別道故。遠通夫四海之内皆為兄弟也。眷属无量。焉可思議。

◗502:◗8  荘厳受用功徳成就者、偈言愛楽仏法味禅三昧為食故。

◗502:◗9 此云何不思議。不食而資命。蓋所資有以也。豈不是如来満本願乎。乗仏願為我命。焉可思議。

◗502:11  荘厳無諸難功徳成就者、偈言永離身心悩受楽常无間故。

◗502:12 此云何不思議。経言、身為苦器、心為悩端。而彼有身有心而受楽无間。安可思議。

◗502:14  荘厳大義門功徳成就者、偈言大乗善根界等无譏嫌名女人及根欠二乗種不生故。

◗503:◗1 浄土果報離二種譏過、応知。一者体、二者名。

◗503:◗2 体有三種。一者二乗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故名離体譏嫌。

◗503:◗3 名亦三種。非但無三体、乃至不聞二乗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

◗503:◗4 等者平等一相故。

◗503:◗5 此云何不思議。夫諸天共器飯有随福之色。足指按地乃詳金礫之旨。而願往生者、本則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澠 食陵反 一味。焉可思議。

◗503:◗8  荘厳一切所求満足功徳成就者、偈言衆生所願楽一切能満足故。

◗503:10 此云何不思議。彼国人天、若欲願往他方世界无量仏刹供養諸仏菩薩、及所須供養之具、无不称願。又欲捨彼寿命向余国、生修短自在、随願皆得。未階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議。

◗503:13 示現自利利他者、

◗503:14  略説彼阿弥陀仏国土十七種荘厳功徳成就。示現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徳力成就利益他功徳成就故。

◗504:◗2 言略者、彰彼浄土功徳无量非唯十七種也。夫須弥之入芥子、毛孔之納大海。豈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是故十七種雖曰利他、自利之義炳然、可知。

◗504:◗5 入第一義諦者、

◗504:◗6  彼無量寿仏国土荘厳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説、応知。

◗504:◗8 第一義諦者仏因縁法也。此諦是境義。是故荘厳等十六句称為妙境界相。此義至入一法句文当更解釈。

◗504:◗9 及一句次第者、謂観器浄等。総別十七句観行次第也。

◗504:10 云何起次。建章言帰命无光如来願生安楽国。此中有疑。疑言、生為有本、衆累之元。棄生願生、生何可尽。

◗504:12 為釈此疑、是故観彼浄土荘厳功徳成就。

◗504:12 明彼浄土是阿弥陀如来清浄本願无生之生、非如三有虚妄生也。

◗504:13 何以言之、夫法性清浄畢竟无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无生、生何所尽。

◗505:◗1 尽夫生者、上失无為能為之身、下 酔亡善反 三空不空之痼 癈也病也工路反。根敗永亡号振三千。无反无復於斯招恥。

◗505:◗2 体夫生理、謂之浄土。浄土之宅所謂十七句是也。

◗505:◗3 十七句中、総別為二。初句是総相。所謂是清浄仏土、過三界道。彼過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種荘厳功徳成就相是也。

◗505:◗5 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広大无辺際故。既知量。此量以何為本。是故観性。

◗505:◗6 性是本義。彼浄土従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観荘厳形相。

◗505:◗7 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体。是故次観種種事。

◗505:◗8 既知種種事。宜知種種事妙色。是故次観妙色。

◗505:◗9 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触。是故次観触。

◗505:◗9 既知身触。応知眼触。是故次観水地虚空荘厳三事。

◗505:10 既知眼触。応知鼻触。是故次観衣花香薫。

◗505:11 既知眼鼻等触。須知離染。是故次観仏恵明照。

◗505:12 既知恵光浄力。宜知声名遠近。是故次観梵声遠聞。

◗505:12 既知声名。宜知誰為増上。是故次観主。

◗505:13 既知有主。誰為主眷属。是故次観眷属。

◗505:14 既知眷属。宜知此眷属若為受用。是故次観受用。

◗506:◗1 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難无難。是故次観无諸難。

◗506:◗1 既知无諸難。以何義故无諸難。是故次観大義門。

◗506:◗2 既知大義門。宜知大義門満不満。是故次観所求満足。

◗506:◗3 復次此十七句非但釈疑。観此十七種荘厳成就、能生真実浄信、必定得生彼安楽仏土。

◗506:◗4 問曰、上言知生无生、当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乗十念往生、豈非取実生耶。但取実生、即堕二執。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506:◗6 答。譬如浄摩尼殊置之濁水水即清浄。若人雖有无量生死罪濁、聞彼阿弥陀如来至極无生清浄宝珠名号、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浄、即得往生。

◗506:◗9 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幣裹、投之於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浄仏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荘厳功徳成就帛裹、投之於所往生者心水、豈不能転生見為无生智乎。

◗506:11 又如氷上燃火、火猛則氷解、氷解則火滅。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仏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507:◗1 衆生体者、此分中有二重。一者観仏、二者観菩薩。

◗507:◗1 観仏者、

◗507:◗2  云何観仏荘厳功徳成就。観仏荘厳功徳成就者、有八種、応知。

◗507:◗3 此観義已彰前偈。

◗507:◗4  何等八種。一者荘厳座功徳成就、二者荘厳身業功徳成就、三者荘厳口業功徳成就、四者荘厳心業功徳成就、五者荘厳衆功徳成就、六者荘厳上首功徳成就、七者荘厳主功徳成就、八者荘厳不虚作住持功徳成就。

◗507:◗8  何者荘厳座功徳成就、偈言無量大宝王微妙浄花台故。

◗507:◗9 若欲観座、当依観无量寿経。

◗507:10  何者荘厳身業功徳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

◗507:11 若欲観仏身、当依観无量寿経。

◗507:12  何者荘厳口業功徳成就、偈言如来微妙声梵響聞十方故。

◗507:13  何者荘厳心業功徳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風虚空无分別故。无分別者無分別心故。

◗508:◗1 凡夫衆生身口意三業以造罪、輪転三界无有窮已。是故諸仏菩薩、荘厳身口意三業用治衆生虚誑三業也。

◗508:◗2 云何用治。衆生以身見故受三塗身卑賎身醜陋身八難身流転身。如是等衆生、見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種種身業繋縛、皆得解脱、入如来家畢竟得平等身業。

◗508:◗5 衆生以憍慢故、誹謗正法、毀呰賢聖、捐庳尊長 尊者君父師也長者有徳之人及兄党也。如是之人、応受抜舌苦瘖瘂苦言教不行苦无名聞苦。如是等種種諸苦衆生、聞阿弥陀如来至徳名号説法音声、如上種種口業繋縛、皆得解脱、入如来家畢竟得平等口業。

◗508:◗8 衆生以邪見故心生分別。若有若无、若非若是、若好若醜、若善若悪、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種種分別。以分別故長淪三有、受種種分別苦取捨苦、長寝大夜、无有出期。是衆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若聞阿弥陀如来平等意業、是等衆生如上種種意業繋縛、皆得解脱、入如来家畢竟得平等意業。

◗508:13 問曰、心是覚知相。云何可得同地水火風无分別耶。

◗508:14 答曰、心雖知相、入実相則无知也。譬如蛇性雖曲、入竹筒則直。又如人身、若針刺、若蜂螫 式亦反 則有覚知、若石蛭 之一反 噉、若甘刀割則无覚知。如是等有知无知在于因縁。若在因縁則非知非无知也。

◗509:◗3 問曰、心入実相可令无知。云何得有一切種智耶。

◗509:◗4 答曰、凡心有知則有所不知。聖心无知故无所不知。无知而知知、即无知也。

◗509:◗5 問曰、既言无知故无所不知。若无所不知者、豈不是知種種法耶。既知種種之法、復云何言无所分別耶。

◗509:◗6 答曰、諸法種種相皆如幻化。然幻化像馬、非无長頚鼻手足異而、智者観之、豈言定有像馬分別之耶。

◗509:◗9  何者荘厳大衆功徳成就、偈言天人不動衆清浄智海生故。

◗509:10  何者荘厳上首功徳成就、偈言如須弥山王勝妙无過者故。

◗509:11  何者荘厳主功徳成就、偈言天人丈夫衆恭敬繞瞻仰故。

◗509:12  何者荘厳不虚作住持功徳成就、偈言観仏本願力遇无空過者能令速満足功徳大宝海故。

◗509:14 不虚作住持功徳成就者、蓋是阿弥陀如来本願力也。

◗509:14 今当略示虚作之相不能住持、用顕彼不虚作住持之義。人有輟 止也貞劣反 餐養士、或起舟中、積金盈庫而不免餓死。如斯之事触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虚妄業作不能住持也。

◗510:◗3 所言不虚作住持者、依本法蔵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虚設。力願相苻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510:◗6  即見彼仏、未証浄心菩薩畢竟得証平等法身、与浄心菩薩与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510:◗8 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薩也。寂滅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薩所証寂滅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滅平等法故名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名為寂滅平等法也。

◗510:10 此菩薩得報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処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種種供養一切諸仏及諸仏大会衆海、能於无量世界无仏法僧処、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脱一切衆生、常作仏事、初无往来想供養想度脱想。

◗510:14 是故此身名為平等法身、此法名為寂滅平等法也。

◗510:14 未証浄心菩薩者、初地已上七地已還諸菩薩也。此菩薩亦能現身、若百若千、若万若億、若百千万億无仏国土施作仏事、要須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為未得浄心。

◗511:◗3 此菩薩、願生安楽浄土即見阿弥陀仏。見阿弥陀仏時、与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

◗511:◗4 龍樹菩薩婆藪槃頭菩薩輩、願生彼者、当為此耳。

◗511:◗5 問曰、案十地経、菩薩進趣階級、漸有无量功勲逕多劫数、然後乃得此。云何見阿弥陀仏時、畢竟与上地諸菩薩身等法等耶。

◗511:◗7 答曰、畢竟者未言即等也。畢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511:◗8 問曰、若不即等、復何待言菩薩。但登初地、以漸増進、自然当与仏等。何仮言与上地菩薩等。

◗511:◗9 答曰、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仏可求、下不見衆生可度。欲捨仏道証於実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仏神力加勧、即便滅度与二乗无異。菩薩若往生安楽見阿弥陀仏、即无此難。是故須言畢竟平等。

◗511:13 復次无量寿経中、阿弥陀如来本願言、設我得仏、他方仏土諸菩薩衆、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補処。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衆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徳本、度脱一切、遊諸仏国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仏如来、開化恒沙无量衆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徳。若不爾者不取正覚。

◗512:◗4 案此経推彼国菩薩、或可不従一地至一地。

◗512:◗4 言十地階次者、是釈迦如来於閻浮提一応化道耳。他方浄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仏法最不可思議。

◗512:◗6 若言菩薩必従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詳也。

◗512:◗7 譬如有樹、名曰好堅、是樹地生百囲乃具、一日長高百丈。日日如此。計百歳之高、豈類修松耶。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何能不疑即日。

◗512:◗9 有人聞釈迦如来証羅漢於一聴、制无生於終朝、謂是接誘之言、非称実之説、聞此論事亦当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其宜也。

◗512:12  略説八句、示現如来自利利他功徳荘厳、次第成就、応知。

◗512:13 此云何次第。前十七句是荘厳国土功徳成就。既知国土相。応知国土之主。是故次観仏荘厳功徳。

◗512:14 彼仏若為荘厳、於何処坐。是故先観座。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観仏荘厳身業。

◗513:◗1 既知身業。応知有何声名。是故次観仏荘厳口業。

◗513:◗2 既知名聞。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観荘厳心業。

◗513:◗3 既知三業具足応為人天大師。堪受化者是誰。是故次観大衆功徳。

◗513:◗4 既知大衆有无量功徳。宜知上首者誰。是故次観上首。上首是仏。

◗513:◗5 既知上首。恐同長幼。是故次観主。

◗513:◗5 既知是主。主有何増上。是故次観荘厳不虚作住持。八句次第成已。

◗513:◗7 観菩薩者、

◗513:◗8  云何観察菩薩荘厳功徳成就。観察菩薩荘厳功徳成就者、観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徳成就、応知。

◗513:10 真如是諸法正体。体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実修行。体唯一如而義分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

◗513:12  何者為四。一者於一仏土身不動揺而遍十方、種種応化如実修行、常作仏事。偈言安楽国清浄、常転无垢輪、化仏菩薩日、如須弥住持故。開諸衆生淤泥花故。

◗514:◗1 八地已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処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仏、教化衆生。

◗514:◗2 无垢輪者、仏地功徳也。仏地功徳无習気煩悩垢。仏為諸菩薩、常転此法輪。諸大菩薩亦能以此法輪開導一切、无蹔時休息。故言常転。

◗514:◗4 法身如日而応化身光遍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動、復言如須弥住持也。

◗514:◗5 淤泥花者、経言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湿淤泥乃生蓮花。此喩凡夫在煩悩泥中、為菩薩開導、能生仏正覚花。諒夫紹隆三宝常使不絶。

◗514:◗8  二者彼応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衆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衆生苦故。偈言无垢荘厳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仏会、利益諸群生故。

◗514:11 上言不動而至、容或至有前後。是故復言一念一時无前後也。

◗514:12  三者彼於一切世界无余、照諸仏会大衆无余、広大无量供養恭敬讃嘆諸仏如来功徳。偈言雨天楽花衣、妙香等供養、讃諸仏功徳、无有分別心故。

◗515:◗1 无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諸仏大会、无有一世界一仏会不至也。肇公言、法身无像而殊形並応、至韻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権无謀而動与事会。蓋斯意也。

◗515:◗4  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処、住持荘厳仏法僧宝功徳大海、遍示令解如実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仏法功徳宝、我願皆往生、示仏法如仏故。

◗515:◗7 上三句雖言遍至、皆是有仏国土。若无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観行体相竟。

◗515:◗9 已下是解義中第四重名為浄入願心。

◗515:◗9 浄入願心者、

◗515:10  又向説観察荘厳仏土功徳成就荘厳仏功徳成就荘厳菩薩功徳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荘厳、応知。

◗515:12 応知者、応知此三種荘厳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浄願心之所荘厳、因浄故果浄、非无因他因有也。

◗515:14  略説入一法句故。

◗516:◗1 上国土荘厳十七句、如来荘厳八句、菩薩荘厳四句為広。入一法句為略。

◗516:◗2 何故示現広略相入、諸仏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広略相入、統以法名。

◗516:◗5 菩薩若不知広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

◗516:◗6  一法句者、謂清浄句。清浄句者、謂真実智恵无為法身故。

◗516:◗7 此三句展転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浄故。依何義、名為清浄。以真実智恵无為法身故。

◗516:◗8 真実智恵者、実相智恵也。実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

◗516:◗9 无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无相也。

◗516:◗9 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荘厳即法身也。

◗516:10 无知故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実智恵也。

◗516:11 以真実而目智恵、明智恵非作非非作也。

◗516:12 以无為而標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

◗516:12 非于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蓋无非之曰是也。自是无待復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喩。

◗516:14 是故言清浄句。清浄句者、謂真実智恵无為法身也。

◗517:◗1  此清浄有二種、応知。

◗517:◗2 上転入句中、通一法入清浄、通清浄入法身。今将別清浄出二種故、故言応知。

◗517:◗4  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浄、二者衆生世間清浄。

◗517:◗4 器世間清浄者、如向説十七種荘厳仏土功徳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浄。

◗517:◗5 衆生世間清浄者、如向説八種荘厳仏功徳成就四種荘厳菩薩功徳成就。是名衆生世間清浄。

◗517:◗7 如是一法句摂二種清浄、応知。

◗517:◗8 夫衆生為別報之体、国土為共報之用。体用不一。所以応知。然諸法心成。无余境界。衆生及器、復不得異。不得一。不一則義分。不異同清浄。

◗517:10 器者用也。謂彼浄土、是彼清浄衆生之所受用故名為器。如浄食用不浄器、以器不浄故食亦不浄、不浄食用浄器、食不浄故器亦不浄。要二倶潔乃得称浄。是以一清浄名必摂二種。

◗517:13 問曰、言衆生清浄、則是仏与菩薩。彼諸人天、得入此清浄数不。

◗517:13 答曰、得名清浄、非実清浄。譬如出家聖人以殺煩悩賊故名為比丘、凡夫出家者、持戒破戒皆名比丘。又如潅頂王子初生之時、具三十二相即為七宝所属、雖未能為転輪王事、亦名転輪王。以其必為転輪王故。彼諸人天、亦復如是。皆入大乗正定之聚、畢竟当得清浄法身。以当得故得名清浄。

◗518:◗5 善巧摂化者、

◗518:◗6  如是菩薩、奢摩他毘婆舎那広略修行成就柔軟心。

◗518:◗7 柔軟心者、謂広略止観、相順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水取影清静相資而成就也。

◗518:◗9  如実知広略諸法。

◗518:10 如実知者、如実相而知也。広中廿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実相也。

◗518:11  如是成就巧方便廻向。

◗518:12 如是者、如前後広略皆実相也。以知実相故、則知三界衆生虚妄相也。知衆生虚妄、則生真実慈悲也。知真実法身、則起真実帰依也。慈悲之与帰依、巧方便在下。

◗519:◗1  何者菩薩巧方便廻向。菩薩巧方便廻向者、謂説礼拝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徳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楽、欲抜一切衆生苦故、作願摂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楽仏国。是名菩薩巧方便廻向成就。

◗519:◗5 案王舎城所説无量寿経、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発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仏心。願作仏心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摂取衆生生有仏国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楽浄土者、要発无上菩提心也。

◗519:◗8 若人不発无上菩提心、但聞彼国土受楽无間、為楽故願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楽、欲抜一切衆生苦故。

◗519:10 住持楽者、謂彼安楽浄土為阿弥陀如来本願力之所住持、受楽无間也。

◗519:11 凡釈廻向名義、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徳施与一切衆生、共向仏道。

◗519:12 巧方便者、謂菩薩願、以己智恵火焼一切衆生煩悩草木、若有一衆生不成仏、我不作仏。而彼衆生未尽成仏、菩薩已自成仏。譬如火 聴念反 欲摘 聴歴反 一切草木焼令使尽、草木未尽火已尽。以後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

◗520:◗1 此中言方便者、謂作願摂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楽仏国。彼仏国即是畢竟成仏道路、无上方便也。

◗520:◗4 障菩提門者、

◗520:◗5  菩薩如是善知廻向成就、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520:◗5 何等三種。一者依智恵門不求自楽。遠離我心貪着自身故。

◗520:◗7 知進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恵。依智故不求自楽。依恵故遠離我心貪着自身。

◗520:◗9  二者依慈悲門抜一切衆生苦。遠離无安衆生心故。

◗520:10 抜苦曰慈。与楽曰悲。依慈故抜一切衆生苦。依悲故遠離无安衆生心。

◗520:12  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

◗520:13 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衆生心。依外己故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521:◗1  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521:◗2 順菩提門者、

◗521:◗3  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随順菩提門法満足故。何等三種。

◗521:◗4 一者无染清浄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楽故。

◗521:◗5 菩提是无染清浄処。若為身求楽、即違菩提。是故无染清浄心是順菩提門。

◗521:◗7  二者安清浄心。以抜一切衆生苦故。

◗521:◗8 菩提是安穏一切衆生清浄処。若不作心抜一切衆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抜一切衆生苦是順菩提門。

◗521:10  三者楽清浄心。以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以摂取衆生生彼国土故。

◗521:12 菩提是畢竟常楽処。若不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楽、則違菩提。此畢竟常楽依何而得。依大乗門。大乗門者、謂彼安楽仏国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摂取衆生生彼国土故。

◗522:◗1  是名三種随順菩提門法満足、応知。

◗522:◗2 名義摂対者、

◗522:◗3  向説智恵慈悲方便三種門摂取般若、般若摂取方便、応知。

◗522:◗4 般若者、達如之恵名。方便者、通権之智称。達如則心行寂滅。通権則備省衆機。省機之智、備応而无知。寂滅之恵、亦无知而備省。然則智恵方便相縁而動、相縁而静。動不失静智恵之功也。静不癈動方便之力也。是故智恵慈悲方便摂取般若、般若摂取方便。

◗522:◗8 応知者、謂応知智恵方便是菩薩父母、若不依智恵方便、菩薩法則不成就。何以故。若无智恵為衆生時則堕顛倒。若无方便観法性時、則証実際。是故応知。

◗522:11  向説遠離我心不貪着自身、遠離无安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遠離障菩提心、応知。

◗522:13 諸法各有障相。如風能障静、土能障水、湿能障火。五悪十悪障人天。四顛倒障声聞果。此中三種不遠離、障菩提心。応知者、若欲得无障、当遠離此三種障也。

◗523:◗2  向説无染清浄心安清浄心楽清浄心。此三種心略一処成就妙楽勝真心、応知。

◗523:◗4 楽有三種。一者外楽、謂五識所生楽。二者内楽、謂初禅二禅三禅意識所生楽。三者法楽 五角反魯各反、謂智恵所生楽。此智恵所生楽、従愛仏功徳起。是遠離我心、遠離无安衆生心、遠離自供養心。是三種心、清浄増進略為妙楽勝真心。妙言、其好。以此楽縁仏生故。勝言、勝出三界中楽。真言、不虚偽不顛倒。

◗523:◗9 願事成就者、

◗523:10  如是菩薩智恵心方便心无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浄仏国土、応知。

◗523:12 応知者、謂応知此四種清浄功徳、能得生彼清浄仏国土、非是他縁而生也。

◗523:14  是名菩薩摩訶薩随順五種法門、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説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随順法門故。

◗524:◗2 随意自在者、言此五種功徳力、能生清浄仏土出没自在也。身業者礼拝也。口業者讃嘆也。意業者作願也。智業者観察也。方便智業者廻向也。言此五種業和合、則是随順往生浄土法門自在業成就。

◗524:◗6 利行満足者、

◗524:◗7  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徳、応知。

◗524:◗7 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会衆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戯地門。

◗524:◗9 此五種示現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浄土、是近相。謂入大乗正定聚、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浄土已、便入如来大会衆数。入衆数已、当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 尤挙反 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薩自娯楽地。是故出門称園林遊戯地門。

◗524:14  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徳、第五門成就出功徳。

◗525:◗1 此入出功徳、何者是。釈言、

◗525:◗2  入第一門者、以礼拝阿弥陀仏、為生彼国故、得生安楽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525:◗4 礼仏願生仏国。是初功徳相。

◗525:◗5  入第二門者、以讃嘆阿弥陀仏、随順名義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衆数。是名入第二門。

◗525:◗7 依如来名義讃嘆。是第二功徳相。

◗525:◗8  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専念作願生彼国、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蓮花蔵世界。是名入第三門。

◗525:10 為修寂静止故、一心願生彼国。是第三功徳相。

◗525:11  入第四門者、以専念観察彼妙荘厳、修毘婆舎那故、得到彼処受用種種法味楽。是名入第四門。

◗525:13 種種法味楽者、毘婆舎那中、有観仏国土清浄味摂受衆生大乗味畢竟住持不虚作味類事起行願取仏土味。有如是等无量荘厳仏道味故言種種。是第四門功徳相。

◗526:◗2  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観察一切苦悩衆生、示応化身、廻入生死園、煩悩林中遊戯、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廻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526:◗5 示応化身者、如法花経普門示現之類也。

◗526:◗5 遊戯有二義。一者自在義。菩薩度衆生、譬如師子搏鹿、所為不難如似遊戯。二者度无所度義。菩薩観衆生畢竟无所有。雖度无量衆生而実无一衆生得滅度者。示度衆生如似遊戯。

◗526:◗8 言本願力者、示大菩薩於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説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无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徳相。

◗526:11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応知。

◗526:12 成就者、謂自利満足也。応知者、謂応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526:14  菩薩出第五門廻向利益他行成就、応知。

◗527:◗1 成就者、謂以廻向因証教化地果。若因若果、无有一事不能利他。応知者、謂応知由利他故則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527:◗4  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527:◗6 仏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為仏。今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仏也。

◗527:◗7 阿名无、耨多羅名上、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道。統而訳之、名為无上正遍道。

◗527:◗8 无上者、言此道窮理尽性更无過者。何以言之、以正故。

◗527:◗9 正者聖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称為正智。法性无相故聖智无知也。

◗527:10 遍有二種。一者聖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満法界。若身若心、无不遍也。

◗527:12 道者无道也。経言、十方无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无道也。无者、謂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門、无相也。

◗527:14 問曰、有何因縁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528:◗1 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528:◗1 然覈求其本、阿弥陀如来為増上縁。

◗528:◗2 他利之与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仏而言、宜言利他。自衆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談仏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528:◗4 凡是生彼浄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縁阿弥陀如来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仏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528:◗5 今的取三願、用証義意。

◗528:◗6 願言、設我得仏、十方衆生、至心信楽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得生者、不取正覚。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528:◗7 縁仏願力故十念念仏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勉三界輪転之事。无輪転故、所以得速一証也。

◗528:◗9 願言、設我得仏、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覚。

◗528:10 縁仏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无諸廻伏之難。所以得速二証也。

◗528:11 願言、設我得仏、他方仏土諸菩薩衆、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補処。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衆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徳本、度脱一切、遊諸仏国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仏如来、開化恒沙无量衆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徳。若不爾者、不取正覚。

◗529:◗1 縁仏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徳。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証也。

◗529:◗3 以斯而推、他力為増上縁。得不然乎。

◗529:◗3 当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

◗529:◗4 如人畏三塗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

◗529:◗6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従転輪王行、便乗虚空遊四天下、无所障。如是等名為他力。

◗529:◗7 愚哉、後之学者、聞他力可乗、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529:◗9  無量寿修多羅憂婆提舎願生偈、略解義竟。

◗529:10 経始称如是、彰信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論初帰礼、明宗旨有由。終云義竟、示所詮理畢。述作人殊、於茲成例。

◗529:14 無量寿経優婆提舎願生偈註 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