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1  六要鈔第六 旧本 新末

1271:◗4 次言又云定善等者、序分義文、即七縁中第六第七両縁名也。

1271:◗5 問云、何故略出二縁名乎。

1271:◗5 答。前所引之三心之中、第三之心所云随喜過去今生一切凡聖三業所修世出世間善根等者是定散也。是故散善為仏自開顕往生行。定善答韋提請示往生観。此定散機各帰他力得往生益。今表名題、蓋其意歟。

1271:◗8 問。如本書者、顕行在前、示観居後、今何前後。

1271:◗9 答。序分説相、夫人之意先依当機雖請定善、如来為摂一切諸機先開散善後示定善。正宗説相、先応請問、後顕自開。今就正宗説相次第前後如此。

1271:12 次一句者、散善義奥後序文也。

1271:12 浄土要者有其二意。一要門義、即定散也。二要法義、即念仏也。如事讃云故使如来選要法也。即真要義是為本意。

1272:◗1 次所引文、往生礼讃前序文也。三心之釈、粗同疏釈。故不別解。

1272:◗1 言乃至者深心釈也。

1272:◗2 問。此中何略深心釈乎。

1272:◗2 答。深心之釈第二巻中載智昇釈既以引之。故今略之。

1272:◗3 次乃至者、所明五念四修文也。

1272:◗4 又菩薩下至足応知明四修法之結文也。上正所明彼四修法之文意云、一者恭敬修。恭敬礼拝彼仏及彼一切聖衆等。二者無余修。専称彼仏名、専念専想専礼讃彼仏及聖衆等不雑余業。三者無間修。相続恭敬礼拝、称名讃嘆、憶念観察、廻向発願。心々相続不以余業来間。又不以貪嗔煩悩来間。随犯随懴、不隔念隔時隔日常使清浄。四者長時修。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已上取意

1272:◗9 問。四修法者、論蔵等論深位菩薩所修法也。謂倶舎論二十七云、一無余修。福徳智恵二種資糧修無遺故。二長時修。経三大劫阿僧祗耶修無倦故。三無間修。精勤勇猛刹那刹那修無廃故。四尊重修。恭敬所学無所顧惜修無慢故。已上 此論文与宗家釈義相違非一。無余修者、彼約福智資糧円満無遺余義、此約一行無雑余義。長時修者、彼約三大阿僧祇劫長遠之義、此約ー生畢命之期。何相違乎。

1273:◗2 答。論説雖然就今修行随義転用。即今所引已勉等者、顧彼論説所設釈也。

1273:◗3 所作善法已下三句約自利行。此中含容無余無間尊重三修。

1273:◗4 教化衆生已下三句就利他行約長時修。

1273:◗5 然今等者、彼大菩薩四修之行、今時煩悩繋縛凡夫修行分絶。只発廻願往生之心、明於一生一行分具四修義也。

1273:◗6 到彼以下明論蔵等所説四修、於彼浄土自然任運具足益也。

1273:◗8 又云若欲捨専等者、判雑修失之解釈也。

1273:◗8 問。本書文中具挙専雑二修得失。今之所引略失出得、有何意耶。

1273:◗9 答。第二巻中引判得文、当巻之中引判失釈。両処相照令知之也。就中雑修化土因故此巻引之。

1273:11 乃由雑縁乱動等者、挙十三失。於中初四翻対四得可知其義。如第二巻新本鈔解。第五以下自此四中開出、応知。

1273:13 問。第五之失云係念等、第六之失云憶想等。有何差別。

1273:13 答。係念等者是約初心。憶想等者約後心也。

1273:14 問。今所出失是至第九。不載第十以下之失有何由乎。

1274:◗1 答。無別由歟。云専修得既出四種。仍雑修失不出四種。是故四失十三之失只開合異。以之言之、四失之外広略引用須随時歟。雖然猶強求其由者非無其要。謂第九失就云無有慚愧懴悔出興釈文明懴悔相。示其懴悔不関煩悩賊害劣機、終顕真心徹到勝利。其徹到心即至誠心、即顕三心発得義也。是大要故為次前後懴悔文義、略自下失引具懴悔之釈文耳。

1274:◗7 言乃至者、自前序終至六時下所引文前省略故也。

1274:◗7 上中下下分別釈也。三品懴悔其意可見。

1274:◗8 久種等者、為出離故菩提心上所修之善云解脱分善根者也。

1274:◗9 能如等者、顕聖人等如法懴悔。

1274:10 若不等者、是顕薄地底下之類自力懴悔難成義也。如此下機雖不能修三品懴悔、真心徹到其功全同上所言之三品随分如法懴悔。是故今云与上同也。

1274:13 次所引文、又云総不論照等者、観念法門護念縁釈、是明弥陀摂取心光摂念仏人不亘余也。

1274:14 具文載在第三巻未。仍於其下粗註解畢。

1275:◗2 次所引文、又云如来出現等者法事讃釈。此讃略標一代説教遂勧念仏為其出要。

1275:◗3 如来等者、是依能於娑婆国土五濁悪世等之経文。

1275:◗4 随宜等者対機意也。或説多聞指声聞教。或説少解約縁覚教、已上小乗。或教福恵指菩薩教、此是大乗。加前二乗即為三乗。若依円宗於菩薩乗又摂大小、有三蔵教菩薩故也。言福恵者、六度之中前五是福、後一恵也。或教禅念約仏心宗。故此中含大小権実教内教外一代意也。

1275:◗8 種々等者、即許随分得度之益。是就根性利者之類且所論也。於彼鈍根無智機者難得其益。為之所設称名行也。是故結云無過念仏往西方也。

1275:10 問。所云結句、誠宗旨也。但今除之、失要須耶。

1275:11 答。一代化儀、聖道浄土転入教旨、利根鈍根潤益次第、念仏往生終窮極談、文意分明。而除一句、故標其由。万善諸行化土業因。是故広引上之諸句種々已下至往西方。末後二句於下別載。

1275:14 問。於下所載同是当巻二十願下所引之也。彼願即亦諸行願也。何為別乎。

1276:◗1 答。雖為植諸徳本之願、又説聞其名号故也。

1276:◗3 次所引文、又云等者般舟讃釈。

1276:◗3 万劫等者、是明十信一万劫之修行長遠煩悩間隔修功難続。是依瓔珞所説漸教明此義相。為令引入観経所説之頓教也。

1276:◗5 門々等者、所引今文中間有五十句二十五行。除彼等偈如此被引、漸教難行修習説相義趣隣故、今引次之即云修功又云苦行、其功相同、云証法忍云証無生、其益又同。

1276:◗8 而上文云六道恒沙劫未期示難行不堪、今此讃云須臾命断仏迎将勧易行頓益。上下相扶令勧入也。

1276:◗9 一食等者、或云一念、猶為短時。

1276:10 貪瞋等者、貪瞋是因、為能障路。人天是果、為所障報。言其生因五戒十善、而依貪瞋障彼戒善。是故不受人天善果、只徒安身三悪四趣。今示此義鈔大要耳。

1276:13 次所引文、又云定散倶廻等者、

1276:13 上於料簡観経序分汝是凡夫等句之下。出今定散倶廻之文、又於解了諸仏如来等句之下載今韋提即是之釈各加愚解。可見当巻新本鈔也。

1277:◗2 次所引文、論註釈者、上巻所解本論真実功徳相文之註釈也。

1277:◗3 今引不実功徳之文翻対所顕真実功徳之釈。具在第二巻中。

1277:◗4 次所引者安楽集文、上巻釈也。

1277:◗4 十二門内、大文第三有四番釈。其第三番亦有五番、今所引者第五番也。

1277:◗5 大集等者、大集一部三十巻外有日蔵分及月蔵分各一十巻。故云大集月蔵分也。

1277:◗6 我末法者、是明滅後三時之中於末法時聖道修行難得証也。

1277:◗7 問。本経之中未勘此文、如何。

1277:◗8 答。取意文也。此集上巻大文第一明教興由、約時機下所截文也。謂彼経中、具顕五箇五百年間法住及以隠没之相、明説初三五百年中如次戒定及恵堅固、第四五百造寺堅固、第五々百闘諍堅固白法隠没之文意也。

1277:11 此正文言、当巻之奥重引此集有此文也。

1277:12 問。起行修道無簡別言、可亘浄土。何限聖道。

1277:13 答。聖道修行在戒定恵、是策自力。浄土得道帰功他力。故綽公意、深達聖道修入方軌設此釈也。

1277:14 問。聖道之教、末法之中修行得果非無其証。何云未有一人等乎。

1278:◗1 答。今釈之意、少是属無、約多分歟。不遮末法少分又有諸教証也。

1278:◗2 当今等者、綽公釈也。

1278:◗3 問。依綽公伝大宗貞観一十九年乙巳入滅、年八十四。仏滅時代雖有異説、且拠一説仏滅已来至彼乙巳一千一百九十三年。然者正像各千年内像法半也。何云末法。

1278:◗5 答。今所問者是依正像各千年説。此是一義。今存正法五百年説如此釈也。

1278:◗6 問。如前答者不遮聖道少有修証 云云。而今釈云唯有一門。唯言遮余、何矛楯乎。

1278:◗8 答。聖道修行少分得道、浄土修行全分獲益、皆蒙仏加不一而虚。故云唯也。

1278:10 次又云者、同下巻文、大門第七有両番内二番釈也。

1278:10 上具文云、第二段中明此彼修道用功経重而獲報真偽者、若欲発心帰西者、単用少時礼観念等。随寿長短、臨命終時光台迎接、迅至彼方位階不退。是故大経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若不畢至滅度更有退転者、不取正覚。此方多時具修施戎忍進定恵。已上

1278:14 又下依経具述横截五悪趣義。其大意云若得往生弥陀浄刹、娑婆五道一時頓拾。故名横截之文等也。依繁略文。

1279:◗3 然今以下至之願也四丁半余百十二行私御釈也。於中為三。

1279:◗4 一自文之始至云一異之義答竟、就三経意委明信心一異之義、又判諸機心行、往生差別相等。

1279:◗5 二次下問答、又就三経明隠顕義、終成三経一心之義。

1279:◗6 三夫濁世下、為引所標第二十願、先粗叙願意又出願名。

1279:◗7 初段之中、自初至云是也二十一行余者、粗亘三経述自解義。一流深義難及短解。有志与智之後弟等、且稟師伝、且加料簡可領解耳。

1279:◗9 然常没下又借大師釈義之言、粗弁定散難成之義。

1279:10 息慮廃悪序題門意、立相住心像観意也。

1279:10 縦尽等者花座観釈、無相離念以下又是像観意也。

1279:11 言門余者、拠上所引序題門釈。

1279:12 竪出竪超横出横超、是等名義在第三本。是故愚解載彼下畢。

1279:13 已顕真実行之中者、

1279:13 問。指第二巻何釈文乎。

1279:13 答。彼巻終挙念仏諸善比校対論、初出四十八対已来終至于云他力真宗之正意也二丁有余、殊嘆浄土超勝至徳。指彼等歟。

1280:◗1 復就等者、

1280:◗2 又問。或云専行或云雑心又云五専。此等名目出何典耶。

1280:◗3 答。強無本拠。有所対故以義名之。既云雑行、可有専行、対専雑故。已云専心、可有雑心、所対同前。又云雑行、可有雑心、対心行故。合五種時盍言五専。今師処々被用如此之名目等、尤以為巧。

1280:◗6 愚禿鈔中云七深信、云六決定、又云六即三印三無三随順等。蓋一轍也。

1280:◗7 第二段中

1280:◗7 此経応有顕彰等者、此経是指小経。其顕説者、只憑善本徳本功能、不措心於利他願力励自力心、約此分斉。

1280:◗9 其隠説者難信之法、是則願力不思議法、信心為本。是為甚難。諸仏証誠其意在斯。故約顕説或引此経多善根文、或引無過念仏解釈。前除此句為載此也。口称自力之行門者二十願分、説聞名故、因茲今引此文等也。

1280:12 言彰者下約隠説意。所引之文所述之義深可思択。

1280:13 是以以下結其三経一致之旨、又彰信為能入之要。

1280:14 大信心海甚以等者、

1280:14 問。由仏力故令発起者何叵入乎。

1281:◗1 答。得他力信甚難故也。若得他力真実信者甚応易往。真実以下、下句之意顕此義也。

1281:◗2 第三段者就二十願述其大意、又出得名。大意可見。

1281:◗3 言得名者殖諸徳本不果遂者至心廻向、共就経文有此願名。係念定生真源名之、黒谷拠此。

1281:◗5 次引文中、所引願者第二十也。

1281:◗5 当願意者、偏憑善本徳本功力不信仏智難思他力。雖然終依係念之因令果遂也。

1281:◗6 問。言果遂者、御廟黒谷共判三生果遂之義。今師同乎。

1281:◗7 答。三生之義不可違害。

1281:◗8 問。当願之益為化土者、所果遂者可為報土往生益歟。

1281:◗8 答。一生聞名一生化生一生報土、如此得意果遂之益可報土耳。大経下云、若此衆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処、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寿仏所。已上 指彼往詣仏所之時云果遂也。

1281:11 問。彼転生者不改其生、何三生乎。

1281:12 答。雖不改生、離三種障得三種益。義当転生。例如変易生死是也。

1281:14 次又言者、同下巻文、是説衆生疑惑仏智信罪福者受胎生也。

1281:14 此下所引就果遂益出説名号之利諸文。

1282:◗2 次又言者、三十偈文。

1282:◗3 次所引者、如来会文。以不果遂説不生者、所言果遂即往生故。

1282:◗4 次覚経文。五言六言、字数雖異、文言義趣大同大経三十偈矣。

1282:◗5 次観経文。至流通附属仏名之仏語也。

1282:◗6 次小経文。至生彼国説少善根不生之義。聞説已下所説名号執持益也。

1282:◗8 次所引等、宗家解釈、総有九段。

1282:◗8 初定善義。解経念仏摂取文釈、標三経意、其文可見。

1282:10 次所引文、又云決定深信等者、散善義釈。

1282:10 就三経意釈深信中、依弥陀経解釈以下取要被引。第三巻本由具被載三心之釈有此文故、其所引下粗加註畢、仍不重解。

1282:12 問。第三引之、何重引耶。

1282:13 答。第三広引当巻略引。又於両巻互有除取、非無異也。

1282:13 得生之下言乃至者、又深心下四重難中至第四云推験明知二丁半余、所除是也。但所除内至大益也十八丁余、第三巻本引之故除。又深心下四十余行、彼巻同除。但此文云諸仏言行不相違失縦令十字、彼巻除之此巻引之。

1283:◗3 経中説下言乃至者、所云釈迦讃嘆極楽種々荘厳十字是也。

1283:◗5 次所引文、又云然望仏願等者、散善義釈解下上品称仏名故我来迎汝之文釈也。

1283:◗6 其上文云、所聞化讃但述称仏之功、我来迎汝、不論聞経之事。已上

1283:◗7 雑散業者、聞経題者是雑行也。又餐受心令浮散故名雑散業。称名業者是正業也、摂散住心。故不同也。

1283:◗9 如此等者、此有三義。一云、指三部経。謂此経者即是観経、及諸部者即指大小二部経也。二云、指一代教。如此経者是指三部、諸部中者広指諸経。三云、広以一代諸大乗経今収浄土三部意也。

1283:13 次所引者、同流通釈、解上所引附属阿難仏語釈也。

1283:14 次所引文、三段共是事讃下釈。

1283:14 其中初解経少善不生意讃、次両偈者是明五濁劫末衆生邪見難信。意在勧発堅固信心永絶輪廻。後一偈半、或載一句或載二句処々引之。諸教念仏対比勝劣簡要文也。

1284:◗4 次両偈者、般舟讃文。

1284:◗4 初文一切如来等者、是明諸仏道同之義。随機等者、是明諸教一分利益。根性利者皆蒙益也。各得等者、明彼諸教終入真門為其益也。

1284:◗6 言乃至者、門々不同八万四下九行是也。

1284:◗7 次一偈内、初之二句第三巻末略雖引之、今於当巻全引一偈。仏教等者、是又正明一代説教普応諸機。下根修行若不成者不可輙得常住之果。故勧可入西方門也。

1284:10 次所引文、又云等者、礼讃序釈、結前専雑二修得失釈也。

1284:10 千中等者、

1284:11 問。前許一二、三五往益。今何相違。

1284:11 答。与奪意也。与許少分奪云無一。又依教意、於化土生且許一二、三五往生。而自力道化益猶難。故所見聞現在得益未得其証。故云千中無其一也。

1284:14 次元照釈。

1284:14 文意易見。但就碑経、

1284:14 問。選択集中勘載龍舒浄土文云、自一心不乱而下云、専持名号、以称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徳因縁。今世伝本脱此二十一字。已上 今所用者以持為称。又多功徳三字加増。又福徳上有多一字。字数増減相違云何。

1285:◗4 答。試出二義。一経説不可思議功徳、論判真実功徳相。故言雖略之義必可在、故云功徳。既是無上大利功徳。大通多勝、故曰為多善根福徳。皆悉円備、故福徳上加多字歟。二於石碑本有異本歟。持称両字即由此耳。

1285:◗8 次所用文、弧山疏者、智円法師小経疏也。

1285:◗8 執持等者、智度論云、信力故受念力故持。已上 寂師大経義記下釈受持義云、受者作心領納故、得記不忘故。已上 此等之釈、其意皆同。

1285:11 次大本者、大経下巻流通文也。

1285:11 仏語弥勒其有已下為流通中有四段内、第一嘆経勧学有五。於其五中今所引者四五両段。自所引初 但正自上仏語弥勒 至云之難無過此難、四挙難勧信。故我法下至云信順如法修行、五結勧修行。

1285:14 第四挙難勧信之中又分為二。自文之初至亦為難、是先約総。若聞已下、次約別也。

1286:◗1 約総之中依浄影意、難値等者、生当仏時、名之為値、目覩称見。此皆難也。難得等者、手得経巻、名之為得、耳聴曰聞。亦可領誦、目之為得。耳餐称聞。此等皆難。菩薩等者、菩薩勝下明其行法聞之甚難。遇善知識能行亦難明修行難。

1286:◗5 約別之中難中等者、約対前三。 今所言者除見仏難 明此経中修学最難、余義余法処処宜説。開顕浄土教人往生、独此一経為是最難。 已上遠意

1286:◗7 就此釈意私有所解。所謂初中至聞亦難広約一代。正為之総。於其文中如来等者、於仏在世約其仏宝。諸仏已下於其滅後是約法宝。菩薩等者、是約僧宝。遇善等者、是雖属総帯別意歟。是則此文存浄教意。其中今約起行之辺。若聞已下別中之別。謂約安心得此信心、難中難也。結此信行下説信順如法修行。且依一流口伝宗旨、且就一分短慮領解聊以記之。他不可与、述愚意耳。

1286:13 第五結勧修行文中、是故等者、

1286:14 浄影師云、言我法者挙此経法。如是作者、此経宣説弥陀如来修願修行得身得土名如是作。如是説者、如来為衆宣説名如是説。如是教者、如来上来教人往生名如是教。已上

1287:◗2 義寂師云、如是作者、謂神通輪、令彼発心故。如是説者、謂記説輪、知心而説故。如是教者、謂教誡輪、教授教誡故。已上

1287:◗5 次涅槃経文。

1287:◗5 是上大経就説知識信心勝徳、雖為他経竊会上文。即如上来処々述之。弥陀名号涅槃義故、付其内証被得合之。今師己証有由者也。此経所引有其三段。

1287:◗7 如経中者、是初讃説善知識徳并信心益。又言之下次説信不具足之相令知信相。又又言下後説譬喩又嘆知識。初段可見。

1287:10 第二段中、言是名没々已等者、

1287:10 彼経第三十二巻云、如恒河辺有七種人、恐畏寇賊則入河中。第一人者入水即沈。第二人者雖没還出、出已復没。第三人者没已即出、出更不没。第四人者入已便没、没已還出、出已即住遍観四方。第五人者入已即沈、沈已還出、出已即住、住已観方、観已即去。第六人者入已即去。浅処即住観賊近遠。第七人者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無復恐怖。離諸怨賊受大快楽。已上

1288:◗2 此是譬喩。合譬意者、第一闡提、第二造悪、第三内凡、第四々果、第五支仏、第六菩薩、第七仏也。此中今出第二人也。

1288:◗4 云何名為聞不等者、

1288:◗4 問。此所引文、全載以在第三巻末、何重引耶。

1288:◗5 答。彼所引者其文非多。今一具文、所引是多。広略為異。又第三巻以聞具足欲顕信心。当巻之中以不具足欲顕不信。両処所引非无異耳。

1288:◗8 第三段中、第一真実善知等者、

1288:◗8 問。已以諸仏並諸菩薩為善知識。雖伝浄教、凡夫知識難関其分。更不可有仰信義歟。

1288:◗9 答。剋体言之、其本可在仏与菩薩。但慥相承如来教意令伝来者、又即可為善知識也。諸教相承皆以如此。彼等不必仏菩薩等。何限浄教。就中観経中下已下四品知識、皆是凡夫末代劣機。遇其知識可得往生是仏意也。

1288:14 次花厳経文、又有二段。

1288:14 初文総説善知識義、次又別説如来大恩。言大師者、即是釈迦牟尼仏也。

1289:◗2 次大師釈、此有四段。初之三偈及一句者般舟讃文。

1289:◗2 初偈之中莫論等者、誡疑碍心勧不疑心、不疑心者即信心也。浄土等者、日中礼云行者傾心常対目者乃此意也。忤者、玉篇云、五故切、逆也。広韻云、宜故切、逆也。莫論等者、明仏引接与不引接由其廻心与不廻心。

1289:◗6 次一偈者此非其次、其中間隔七十九行。讃仏等者讃弥陀恩。次下句云不蒙等、弥陀故也。

1289:◗7 次一偈者中隔一句。言本師者是讃釈迦。前後相并嘆二尊也。

1289:◗8 次一句即同次也。生浄土者本師力也。得生乃又報仏恩也。

1289:10 第二段文、仏世之下此八句者初夜礼也。

1289:10 仏世等者、経説如来興世等意。

1289:11 人有等者、経説聞法能行等意、自信等者、経説若聞斯経等意、大悲等者、総結上来聞法能行信楽受持之勝益也。伝字与弘各依一本、共不乖歟。伝即伝通、弘々通也。

1290:◗1 第三段文、

1290:◗1 帰去等者、第三巻末所引用之疏定善義水観之讃、蓋一徹也。彼云魔郷此云他郷。一字雖殊大意是同。

1290:◗2 帰家等者、日中礼云努力翻迷還本家也。今此鈔本云帰本家。流布本無本之一字、是異本歟。云本家者宛如礼讃云本国也。縦無本字本家義也。

1290:◗5 一切等者、十地願行自然成也。悲喜等者唱讃偈也。是又頂載二世尊恩述難報志。今此一偈雖為別段不云又云、仍属前段。

1290:◗8 第四段初、

1290:◗8 十方等者、同後序文、先述生死輪廻無際、然後述於難得人身、難聞浄土、難発信心忽得忽聞忽発而已。

1290:10 真知以下、私御釈也。

1290:10 無念等者、礼讃前序判雑修失之解釈也。十三失内初之九失於当巻始既挙之訖。今所引者、彼失余残、第十以下四失是也。

1290:12 悲哉等者、集主被述悲情意也。

1290:12 大小等者、本願嘉号、蓋是如来不可思議他力功徳。而准諸善為己善根故不生信、是故不入真報土也。釈意如斯。

1290:14 久出等者、万行諸善是聖道意。双樹下是約観経、十九願意。善本徳本是約小経、二十願意、乃是難思往生心也。選択願海是大経意、即難思議往生是也。

1291:◗2 果遂等者、如此展転従仮入真、出方便門入真実門、即果遂願之所成也。是偏今師不共別意、人不知之可仰信也。

1291:◗4 信知以下明聖道教其利是短、浄土真宗其益長也。

1291:◗5 拠経家披師釈等者、観経玄義説人門釈。立此門者是為簡異余人諸説唯以仏説令依憑也。

1291:◗7 於此釈文、辨説等者先標章門。凡諸以下総挙五種起説不同。所言五種本出大論。論第二云、一者仏自口説、二者仏弟子説、三者仙人説、四者諸天説、五者変化説。已上

1291:◗9 論与今釈開合異也。論開仙天以為両説不立鬼神。是則仙者雖有内外共是人類、天者六欲及以四禅是皆天道。人天異故開為二種不立鬼神。諸天皆兼八部鬼神。是故摂天不別立之。釈合天仙、共備五通徳相似故不別立之別立鬼神。諸経之中正有其説。謂如法花十羅刹女、薬師十二神将等也。故別立之。論説釈義各有其由。

1291:14 爾者以下一行余者、聖人私結正明不依四種権説唯可依用仏自口説三経説也。

1292:◗2 問。説人門釈有其三段。初先総挙五種起説。今之所引是初段也。次明今経為仏自説。所謂下云今此観経是仏自説八字是也。後問曰下、問答料簡明其説処所為等也。第三問答縦雖存略、第二文段尤可引之。初挙五説為明其中今経正是為仏説也。而略其文。似忘所詮、其意如何。

1292:◗6 答。如此引文、広略随時。依略彼文私被加詞正述釈意。此有二意。一彼釈雖言是仏自説不言四種不足信用。但雖不言其意顕然。故探釈意如此被釈、非無由歟。二彼釈只云今此観経不亘三経、故以仏説為通三経私有此釈。是非自由、三部同標仏説故也。

1292:11 次大論文。四依之釈、其意顕著。不能委述。

1292:11 依義之下如人等者、以指譬語、以月喩義。玄悟之賓直爾看月不見指也。

1292:12 依了義下有一等者、了不了義。諸経異説、諸宗所談、領解雖区、今教之宗唯以仏説為了義経、此論灼然。

1292:14 大経下云、如来智恵海、深広無涯底。二乗非所測、唯仏独明了。已上 弥陀五智深奥之理、三乗五乗非其境界。是故今談菩薩等説不足信用。以此義故了義経名被仏説也。

1293:◗3 深心釈云、除仏已還、智行未満、在其学地。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円、此等凡聖縦使測量諸仏教意、未能決了。雖有平章、要須請仏証為定也。已上

1293:◗5 一切衆中比丘等者、

1293:◗5 問。除仏已還皆非所信。如今釈者可用之耶。

1293:◗6 答。所信用之仏自口説了義経者、約所説理。今比丘僧第一等者、無仏世時約其形体所判之也。

1293:◗8 爾者以下、又私御釈。結知四依可修法行。

1293:◗8 又明浄教相応末法五濁之機慥可得道、広引本文被勧人也。

1293:10 次綽公釈、安楽集文、所引有四。

1293:10 初然修道之身等者下巻之文。大文第五有四料簡、其中一汎明修道延促文也。

1293:11 逕一等者、是指十信外凡退位。証不退者、是三賢位、内凡不退。当今等者、信外常没凡夫類也。

1293:14 第二有明教興等者、上巻大文第一初文。

1293:14 勧帰等者、浄土之下若機之上有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九字。又難入之下正法念上有是故字。是等之字依非至要各被除歟。

1294:◗2 所引経文其意可見。

1294:◗3 次月蔵文、此集為証聖道難証引此経。時云我末法時中等文、依今経説取意文也。

1294:◗4 計今以下綽公私釈。此釈之上又引同経明仏出世有四種法化度衆生。一者説経、二者光明、三者神通、四者名号。引此経意其後結云今時等也。

1294:◗6 即当等者、綽公在世依為第四五百年中如此釈也。

1294:◗8 第三下巻第六大門有三番中第三段也。

1294:◗8 言此経者即是大経、大経即是念仏。選択集云、此経止往者、即念仏止住也。已上 蓋此義也。

1294:11 次大集文、大文第三小科載之。

1294:11 当巻之初雖引此文、各依至要不憚重引被載之歟。

1294:13 爾者以下、私御釈也。

1294:13 至我等者、下所被引末法灯明記両説内周異記意。仏涅槃後至我延暦二十年辛巳、一千七百五十歳也。就之勘之、自同二十一年壬午至于元仁元年甲申、四百二十三箇年也。仍仏涅槃、至件甲午二千一百七十三年。而云八十。其八之字、書生誤歟。宜云七也。

1295:◗3 已以等者、且依正法五百年説。若依此説、欽明天皇治十五年、貴楽二年壬申之暦、始入末法。自其壬申至此元仁元年甲申、六百七十三箇年也。

1295:◗5 而云八十其八之字誤又同前、宜云七也。若依正法千年説者、後冷泉院御宇、永承七年壬辰始入末法。自彼壬辰至此元仁元年甲申、一百七十三箇年也。以次検之、自彼元仁甲申翌年、嘉禄元年乙酉之暦今至延文五年庚子、一百三十六箇年也。故仏涅槃迄于当年庚子、二千三百九箇年也。

1295:11 披閲等者、自此已下至当巻終、 但六本也 悉是末法灯明記文。

1295:11 作者最澄、謚号伝教、山家大師。本書位署即云伝教大師作集。是則後人所安之也。此書是演仏法王法治化之理、乃明真諦俗諦相依之義。又正像末三時異故機有利鈍。故於一法皆有讃毀、互有取捨。如此事等具以明之。一々文言不能具解。引用意者、此記之意、能修之機所学之教、機教相順可獲益故、具明末世五濁衆生、无戒放逸修行難立。故引相勧浄教修行、偏欲令知一称仏名一生信者、所作功徳終不虚也。

1296:◗4 於中等者三段総標、初決已下其別釈也。

1296:◗6 大乗基者、法相祖師慈恩大師窺基是也。賢劫経者、旧云賢劫三昧経也。有十三巻、或為十巻、法護訳之。於正像法時節延促雖有多説、常存二説。一正法像法各一千年、二正法五百像法千年。故正法時是異説也。而基師意、今依正法五百之説引賢劫経成此義也。

1296:10 此千五百年者、本書於年字下有後一字、有異本歟。有彼字本尤叶理歟。

1296:11 准余等者、賢劫経外指余経説。是依諸説雖可満足正法千年、依許女人出家得度減其半分。爰千年義云尼以修八敬不減。而今言尼不順等者、若修八敬雖不可減云不修故不更増也。不依彼者、言是不依八敬而已。

1296:14 言八敬者律名句云、一百歳尼礼初夏比丘足。二不得罵謗比丘。三不得挙比丘罪説其過失。四従僧受戒。五従僧出罪。六半月求教授。七依僧安居。八依僧自恣。已上

1297:◗3 又引涅槃証末法中持法不滅菩薩所堪不関凡愚。是故今云拠上位等。亦不同者、同字是又異本為用。同字用字各有一途。若依同字是云菩薩凡夫不同、若依用字不被凡夫、言凡愚輩更不慣彼上位菩薩持法意也。

1297:◗6 次千五百年問答々中、大迦葉等七賢等者、

1297:◗7 問。案附法蔵、馬鳴以前有其十人。謂大迦葉阿難尊者商那和修優婆鞠多並提多迦、与弥遮迦仏陀難提仏陀密多、与脇比丘及富那奢比丘是也。云何言為七賢聖乎。

1297:10 答。其数誠爾。今試推之、是応非云七人賢聖。蓋顕其位云登七賢七聖人歟。

1297:11 至六百年九十等者、馬鳴菩薩附法蔵中第十一代之祖師也。即富那奢比丘弟子。今依摩訶摩耶経意、彼経説云、如来滅後六百歳已、九十六種 六種五種是異説也 諸外道等、邪見競起毀滅仏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説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已上

1298:◗1 七百年中龍樹等者、龍樹又是附法蔵中比羅比丘弟子第十三代祖師。亦同経云、如来滅後七百歳已、有一比丘、名曰龍樹。善説法要滅邪見幢、燃正法炬。已上

1298:◗3 一千年中開不等者、智者雖説不浄観意、多欲之人着愛境故不能信受、還起瞋也。但開与聞有其異本。開拠能化教此観意開演義也。聞約所化、聴聞意也。

1298:◗6 爰曰千五百年等者、本書之中无爰曰字、有異本歟。拘睒弥者、第二之字或睒或𦖠、本有異歟。睒玉篇云、式冉切、暫視貌。広韻云、失染切、暫見。已上 於𦖠字者未勘見之。又此国名俗用陜音。旁以睒字可為正乎。

1298:◗9 次大集経第五十一。安楽集判末法時中聖道難証、依此経文。於末法時无戒定恵三学故也。

1298:11 基般若会釈云等者、

1298:11 問。上出此文重累如何。

1298:11 答。上定正法像法時分、兼示不言末法時代。今前不言末法時分約法滅尽。但雖法滅非無末法。為顕此義重引用之、所引異故無其過也。上人此鈔不痛再用、宜為准拠。

1298:14 次問答中仏滅時代挙両説中可用何耶。

1299:◗1 答。只挙両説不判殿最。何是何非、難輙用捨。但我聖人依周異記。上云如来涅槃時代、周第五主穆王壬申至我元仁、勘其年記既結二千百余故也。将又匪啻聖人用之、常途所用大略亦同。

1299:◗4 次大集文。

1299:◗4 問。此文唯云仏涅槃後不指時分。何証末法無戒義耶。

1299:◗5 答。文段前後未広撿之。山家高覧不可成疑、定於末法説此義歟。只所引文不具而已。

1299:◗7 次問答下当云次定破持僧事之文段歟。

1299:◗7 当段之中、問答有四、今初重也。此問意云、仏教不聴破戒、況无戒哉。而立末法无戒義者、今時僧侶既非世宝、不足受供。何表過也。

1299:◗9 豈无等者以譬責之。他不加疵豈自傷之。言无益也。今見本書豈与无中有非一字。本有異歟。対有此字其意易得。但雖无之、読其文点无所違歟。

1299:11 答意趣者、三時行事経説无私、妄存邪活豈枉正理。但受世供更非虚受。末法之中名字比丘為世宝故非可痛也。

1299:13 第二重問、就云前答末法比丘名字為上問其説也。依之其答出大集経第九巻文。文意可見。

1300:◗1 第三重問、涅槃経明供破戒僧失現当益、況无戒乎。又引大集雖証可尊名字比丘、同経之中又有相同涅槃之説。仍問一仏所説之中讃毀異也。

1300:◗3 答意趣者、制許随時。制破戒者約正法時、許名字者是約像法及末法也。

1300:◗4 第四重問、就前所立問其拠也。

1300:◗5 答中出証於重々義有其十三。

1300:◗5 一以前所引大集経説即先為証。

1300:◗6 二涅槃第三、此文之中所略有三。初丘尼下有破之上言乃至者有二行余。其闕文云、優婆塞優婆夷是諸国王大臣及四部衆、応当勧励諸学人等、令得増長上定戒智恵。若有不学是三品法懈怠。已上

1300:◗9 次功徳下是我之上言乃至者有一行余。其闕文云、当无有小罪、我涅槃後其方面有持戒比丘護持正法。見壊法者即能駆遣呵責恋治。已上

1300:11 後無量下如是之上言乃至者所除文言有六行余。其中前涅槃文残一行余。

1300:12 三大集経文第二十八、一行有余。、

1300:13 四同三十八、二行有余。彼此文云、若善比丘見壊法者、置不可嘖。当知、是人仏法中怨。又大集経二十八云、若有国王見我法滅捨不擁護、於无量世修施戒恵悉皆滅失、其国内出三種不祥事、乃至命終生地獄。又同経三十一云、仏言、大王寧守護如法比丘一人不護无量諸悪比丘。今我唯聴二人賞護。一羅漢具八解脱、二須陀洹人。已上

1301:◗4 五涅槃第七。

1301:◗4 此文之中如是之下聴諸之上言乃至者、所略文言有三行余。其闕文云、化作 本書此二字上如是二字不見 須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羅漢身及仏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无漏身壊我正法。是魔波旬為壊正法当作是言。仏在舎衛国祇陀精舎。已上

1301:◗8 問。引此経已解釈中云八不浄物、指何物乎。

1301:◗8 答。上経之中所言奴婢僕使等歟。奴婢為一、僕使為一、牛羊象馬分而為四。銅鉄雖異釜鑊為一、大小雖別銅盤為一。合八種也。

1301:11 六同経第六。但挙経名不載言句。

1301:11 其現文云、仏告菩薩言、善男子譬如迦羅林。其樹衆多閼菓乃有九分。是人不識齎来詣市而衒。是林中唯有一樹、名鎮頭迦。是迦羅樹与鎮頭迦樹二菓相似不可分別。其菓熟時有一女人悉皆拾取。鎮頭迦菓載唯有一分。迦羅迦売之凡愚小児復不別故、買迦羅迦菓噉已命終。有智人輩聞是事已即問女人、姉於何処持是菓来。是時女人即示方所。諸人即言、如是方所有無量迦羅迦樹唯一根鎮頭迦樹。諸人知之已笑而捨去。善男子、大衆之中八不浄法亦復如是。於是衆中多受用如是八法。唯有一人清浄持戒不受如是八不浄法、而知諸人受畜非法。然而同事不相捨離、如彼林中一鎮頭迦樹。已上

1302:◗7 七十輪経文、

1302:◗7 八又同経文、

1302:◗7 九大集経文第五十二、

1302:◗7 十賢愚経文、

1302:◗8 十一又同経文。

1302:◗8 此文之中所印也下言乃至者、此経文残有三行余。其終文云、是人猶能為諸人天示涅槃道。是人便已於三宝中心生敬信、勝於一切九十五種外道。其人必能速入涅槃、勝於一切在家俗人。唯除在家得忍人。是故天人応当供養。已上

1302:11 次大悲経十二番也。本書所引経名之上有又一字。

1302:12 此経文終法界故下言乃至者、維摩経文十三番也。経名文言合一行余。其現文云、次維摩経云、仏十号中聞初三号、仏若広説経劫不尽。已上

1303:◗1 問。多文之中除此経文、有何故乎。

1303:◗1 答。上諸文者、皆証像末貴名字僧、其義分明。故具引之。今讃仏号、其義聊異。故且略耳。

1303:◗2 問。如此義者本書何煩引此文乎。

1303:◗3 答。上説名字比丘行状、嘆諸沙門一称仏名功徳不虚。此経亦説仏号徳故、為助其義所引用也。

1303:◗5 抑後挙教比例之中出五経文。但挙経題皆略其文。是依文繁譲本書歟。然而為令後学易見、偏任本書重牒経名悉以載之。

1303:◗6 其具文云、且如像法決疑云。若復有人雖造塔寺供養三宝不生敬重。請僧在寺不供養飲食衣服湯薬、返更乞貸噉僧食。不問貴賎一切専欲於衆僧中作不饒益、侵損悩乱。如此人輩永堕三塗。今見俗間盛行此事。時運自爾、非人故。爾檀越既无檀越志、誰得誹僧無僧行。

1303:11 又遺教経云、一日乗車馬除五百日斉、当代行者之罪何呈持斉之徳。

1303:12 又法行経云、我弟子若受別請、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飲国王地水。五百大鬼常遮其前、五千大鬼常従罵言仏法大賊。

1303:14 鹿母子経云、別請五百羅漢猶不得名福田、若施一似像悪比丘得无量福。当代道人已好別請。何処殖福、持戒之人豈加之。既不践王地上、亦不許飲王地水、五千大鬼常罵大賊。嗟呼持戒僧罪、何於其改過乎。

1304:◗3 又仁王経言、若我弟子為官所使非我弟子、立大小僧統共相摂縛当爾之時仏法滅没。是為破仏法破国因縁。云云

1304:◗5 推仁王等、拝僧統以為破僧之俗。彼大集等称无戒以為済世之宝。豈留破国之蝗遂棄保家之宝。須不分二類共餐一味。僧尼不絶跡鳴鐘不失時。然乃允末法之教令有国之道。已上

1304:14 六要鈔第六 旧本 新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