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1  六要鈔第三 旧末

1130:◗4 夫按真実信楽等者、是私御釈。

1130:◗4 上第二巻言有行一念及信一念、証行一念出流通文。今至当巻証信一念、出第十八願成就文及諸文等。其意可見。

1130:◗7 次所引文、涅槃経者、

1130:◗7 出彼聞不具足之文示聞具義。是顕聞者非只触耳、能聞仏願生信解義。故引此文顕其義也。

1130:◗8 聞不具足有三重釈。初依部数、次嫌不読為他解説、後嫌諍論名聞利養諸事意楽。

1130:11 横超五趣八難等者、是明如来本願威力、他力信心之勝利也。

1130:11 言五趣者五道、如常。

1130:12 言八難者律名句云、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長寿天、五北州、六仏前仏後、七世智辨聡、八諸根不具。已上 章安大師仁王私記其説聊異。初四如前、五辺地、六諸根不具、七邪見、八不見仏也。

1131:◗2 十種益者、

1131:◗2 問。依何経論立此益乎。

1131:◗2 答。依諸経論並師釈意取要立之、広論無限。

1131:◗3 第一冥衆護持益者、如彼観念法門所明現生護念増上縁益。謂彼文云、仏言、若人専行此念弥陀仏三昧者、常得一切諸天及四天大王龍神八部、随逐影護愛楽相見、永無諸悪鬼神、災障厄難横加悩乱。已上 此釈是依般舟経説。

1131:◗6 第二至徳具足益者、大経下巻流通文云、当知、此人為得大利。即是具足無上功徳。是明其益。

1131:◗8 第三転悪成善益者、観経下品中生中、説猛火変為清涼風等、其証也。

1131:◗9 第四諸仏護念益者、弥陀経説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仏共所護念等、其文也。

1131:11 第五諸仏称讃益者、大経上云、至其然後、得仏道時、普為十方諸仏菩薩、歎其光明、亦如今也。已上 雖説当益理可及現。

1131:12 又観経云、若念仏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已上 釈尊歎之、諸仏宜同。

1131:14 観念法門云、即是閉絶六道生死之因行、永開常楽浄土之要門也。非直弥陀称願、亦乃諸仏普皆同慶。

1132:◗1 第六心光常護益者、観経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仏衆生、摂取不捨。已上

1132:◗2 観念法門云、彼仏心光常照是人、摂護不捨。已上

1132:◗3 第七心多歓喜益者、或云至心信楽、或云歓喜踊躍、得真実心之時、必可歓喜義也。

1132:◗5 第八知恩報徳益者、観念法門引般舟経、明此念仏三昧有四事助歓喜。即言三世諸仏持是念阿弥陀仏三昧、四事助歓喜皆得成仏是也。

1132:◗7 又法事讃或云砕骨慚謝阿弥師、或云砕身慚謝釈迦恩、明必可報二尊恩義。皆其意也。

1132:◗8 第九常行大悲益者、如当巻下所引用之大悲経説、是其義也。

1132:◗9 第十入正定聚益者、第十一願所説益也。本是雖説処不退位、現生之中且得其益。是則如来摂取益故。故龍樹尊十住婆沙判云即時入必定也。

1132:13 次論註文、所引有二。

1132:13 初文下巻善巧摂化章段釈也、如前所引。彼者広引、此者略挙。証菩提心即為浄土信心義也。

1133:◗1 次文上巻荘厳身業功徳成就釈。文之下就観経説諸仏如来是法界身 乃至 従心想生、有其問答答中言也。

1133:◗2 上挙水像譬、今出木火喩、各顕凡心及其仏心不一不異之義趣耳。但此釈意、尤可措心。不必一切知此深理可願往生、只顕於法有其功能。其功能者、即是弥陀法界身故、発帰命心機法不離必得往生。

1133:◗6 次大師釈定善義文、解同経文、其意可見。

1133:◗7 次止観文、明菩提心。

1133:◗7 是則亦顕聖道浄土大菩提心、其相似異和会是一。言菩提者所求之果、心能求心、終不違故。

1133:◗9 横超等者、二双四重、教相如前。

1133:◗9 大願清浄報土等者、

1133:◗9 問。彼浄土中、品位浅深経説分明。今釈如何。

1133:10 答。如載今文、三輩九品横出教意、所生之土是化土也。今明真実報土之相。

1133:11 般舟讃云不覚転入真如門、法事讃云未籍思量一念功。是恐可謂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之深義歟。

1133:13 又同讃云、正門即是弥陀界。究竟解脱断根源。已上 既言究竟、盍言極果。

1133:14 但言無上正真道者、有分証位、有究竟位。若依差別門且可約分証。若是初地、若是初住、依宗教意可有差異。若依平等門即可約極果。往生成仏雖始終益、時無前後、是同時故。

1134:◗3 言横超者、異彼自力次第竪断証入称也。

1134:◗4 次大経文、所引有三。

1134:◗4 初文上巻。次上文云、時彼此丘聞仏所説、厳浄国土皆悉覩見。下如所引 上下合為聞法発願。於中上文聞法見土、今文正明発其勝願。

1134:◗6 義寂師云、此時法蔵雖未登初地、然由仏力亦得暫見故、超発無上殊勝願者、正発願也。此時既在解発心終。於世間中更無有上。因此便能得入証位。故云超発無上勝願。已上

1134:10 次文是又同重誓偈最初二句。

1134:10 是明法蔵発願文也。依義寂意、初一行判望満願果。

1134:11 問。超世願者指何願耶。

1134:11 答。諸師不同。影興二師別指摂身摂土五願。寂意通指六八之願。此中須依義寂之意。若限身土除第十八、違仏意故。依集主意広亘六八、略指十八。凡夫済度別意弘願、超諸仏故云超世也。

1135:◗1 後文下巻勧修益文。

1135:◗1 必得等者、義寂師云、若能精進持於五善、則能必得超五悪絶五痛去五焼、往生安身養神之国。

1135:◗2 横截等者、又云、若就穢土下三為悪人天為善、今対浄土五皆名悪。一得往生五道頓去、故云横截。往生不期去悪、生者悪自然杜、故言悪道自然閉。已上

1135:◗5 昇道等者、又云、一昇無為之道終功無有窮極。十念専志必得往生、故易往也。百千人中而無其一、故無人也。已上

1135:◗7 其国等者、又云、非其国逆違令人不往、但自然業牽不得往耳。已上

1135:◗8 又憬興釈、易往以下如第二巻。就引彼釈出前後文粗解之耳。

1135:10 次大阿弥陀経文者、言有増減其意全同。

1135:11 次私御釈。

1135:11 言断等者、由仏力故雖未断惑、頓絶生死速証無生。依此義故言之断也。是則解上横超断義。

1135:13 次二経文。

1135:13 所引之意、是証四流即為生老病死之義。只云生死云生老死、文字雖少各摂余苦、彼此広略開合異也。四流名目如当巻本。

1136:◗2 次大師釈、其文有二。

1136:◗2 初般舟讃後序始文。是就穢浄勧其厭欣。

1136:◗2 言凡夫生死者、是指分段生死。凡夫執著輪廻生死。是故誡言不可不厭。弥陀浄土菩提宝所。愚人軽慢遠離涅槃。是故勧言不可不忻。

1136:◗5 形名等者、是顕頓証無生之理。下文判云唯仏与仏得知本元、現生之中且契其理、往生之後宜顕其徳。

1136:◗7 次釈礼讃前序終文。上明専修雑修得失、今就専修勧進信行。

1136:◗7 善自等者、言顧涯分。一本為巳、今己為正。

1136:◗8 上在等者、大経説云一世勤苦。是則不知後楽、迷以一旦策励為苦。此非実義故云似如。

1136:10 前念等者、明得往生利益速疾。或云如弾指頃即生彼国、或云如一念頃即生彼国、是其義也。但我上人別存一義。

1136:12 愚禿鈔云、信受本願、前念命終。即得往生、後念即生。已上 是就平生業成之義所顕横超頓速益也。

1136:14 言言真仏弟子等者、

1136:14 散善義意。随順二尊諸仏之意、故有此名。般舟讃意、以行仏語生安楽土又得此称。彼此二文、同以浄土修行之人名真仏子。尤可信仰。

1137:◗2 由斯等者、

1137:◗2 問。応言可得往生之益。何云超証大涅槃耶。

1137:◗3 答。往生初益、涅盤終益。亦依生即無生之義、往生即是涅槃極理。是故従勝云証涅槃。是依必至滅度意耳。

1137:◗5 次大経二文、三十三四之両願也。第三十三者触光柔軟願。

1137:◗5 問。光明功徳在第十二、何重願耶。

1137:◗6 答。彼摂仏身即為光体、此摂衆生即為光用。体用異故二願是別。

1137:◗7 蒙我等者、平等覚経大阿弥陀共云見我。蒙約冥応、見約顕益。但雖言見約心見者、同属冥利。此願正顕如来無嗔善根之利。是歓喜光所照益也。

1137:10 問。光明所治、限嗔恚耶。

1137:10 答。就言柔軟雖蒙無嗔、兼復可摂無貪無癡。所以知者、成就文云、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歓喜踊躍。已上 柔軟歓喜就願意顕説無嗔益。三垢消滅顕其消滅広亘貪癡。

1137:13 問。於身与心論柔軟義差別如何。

1137:13 答。依論註意、仏以三業治諸衆生虚誑三業。既治三業、身心共得柔軟益其義分明。

1138:◗1 論註下云、衆生以身見故受三途身卑賎身醜陋身八難身流転身。如是等衆生、見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如上種々身業繋縛、皆得解脱、入如来家畢竟得平等身業。

1138:◗3 又云、衆生以邪見故心生分別、若有若無、若非若是、若好若醜、若善若悪、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種々分別。以分別故長淪三有、受種々分別苦取捨苦。長寝長夜、無有出期。是衆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若聞阿弥陀如来平等意業、是等衆生如上種々意業繋縛、皆得解脱、入如来家畢竟得平等意業。已上

1138:◗8 二文如次明身心益。

1138:◗8 問。今解釈中無柔軟言、如何。

1138:◗9 答。柔軟之言、且雖約嗔広論不遮貪癡二惑。今解釈中、解意業益不言柔軟、只明繋縛解脱之徳。是知、此義即是柔軟。准之可知、身業所明繁縛解脱、同為柔軟。

1138:11 問。如来所治亘三業者、経文何故不挙口業。

1138:12 答。唯是文略。義必有之、以口摂身。即開合耳。或云色心、或云身意、口是身摂、又色摂也。可信其益普渉三業。

1138:14 故論与註同亘三業嘆其功徳。註釈荘厳口業徳云、衆生以憍慢故、誹謗正法、毀呰賢聖、捐斥尊長。如是人、応受抜舌瘖瘂苦言教不行苦無名聞苦、如是等種々諸苦。衆生聞阿弥陀如来至徳名号説法音声、如上種々口業繋縛、皆得解脱、入如来家畢竟得平等口業。已上

1139:◗4 問。蒙摂取益、十二当願何願益耶。

1139:◗5 答。一仏光明更無所隔。両願利益強不違害。但第十二摂法身故約仏自利。第三十三摂衆生故約仏利他。故摂取益就利他辺、且約当願其義有便。

1139:◗7 是故憬興当願名云蒙光獲利、寂云光明摂益之願。両師立名其意在斯。

1139:◗9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1139:◗9 問。唯聞名力直得無生、縦雖仏願難信、如何。

1139:10 答。四十八願皆不徒設。既是仏願、何抱疑惑。若疑此願余願亦然。縦雖但聞唯可仰信。況聞名者即可称名。

1139:11 何以得知。次下女人往生之願、雖説聞名、観念法門引比願云称仏名号。尤可准拠。

1139:13 問。所被之機、言衆生者凡聖中何。

1139:13 答。此是凡夫。衆生之名雖通凡聖、於其聖者皆云菩薩。今云衆生、只是凡夫。

1139:14 問。所言無生何位得耶。

1140:◗1 答。地上無生。但或初地、或第七地、得無生位雖有異説共地上也。

1140:◗2 問。当巻之中引此二願、有何意耶。

1140:◗2 答。先引上願、触光柔軟是光明益。蓋依光明名号勝利得其往益為肝要故。

1140:◗3 礼讃釈云、以光明名号摂化十方。已上

1140:◗4 黒谷三部経講釈云、光明之縁名号之因、因縁和合而蒙摂取不捨之益。已上

1140:◗5 次願同説聞名益故。

1140:◗6 問。説聞名益非但此願、其数多之。何限引耶。

1140:◗6 答。引多引一、其義無妨。不尽聞名、此難無尽。而無生忍行者所期。就其勝益殊引之歟。

1140:◗9 次如来会文、

1140:◗9 意同大経。彼説柔軟、此云安楽。安楽即是柔軟之義広亘三業、其義応知。

1140:11 次大観等経文。

1140:11 雖或上引或下引之、若略一句若抜一言、助成上文讃揚而已。

1140:12 其有等者、下巻之中仏告弥勒之下、勧人修捨文也。義寂師釈同科段云、此即勧令修習無染清浄心。已上

1140:13 智恵明達功徳等者、其徳先指生後之益。但亦可有通現生義。若約其義、非謂念仏修行之人可必獲得智恵功徳。謂其頓断生死之功、義当得智得功徳也。

1141:◗3 次安楽集上文。所引総有五段、置乃至言示其文別。

1141:◗4 最初文者、第一大門作九門中、今文第二章段釈也。又当章中有六之内、今文初依大集経説。

1141:◗5 仍集正文方軌者下、大集経上見、有於中有六第一等之六字。初之所引四行余者是其釈也。

1141:◗7 次乃至者、略上巻終並下巻始、故有此言。

1141:◗8 次文下巻大門第四有三番中、二引彼此諸経多明念仏三昧為宗之中有八番釈。今文其第三番依涅槃経文也。

1141:◗9 而作等者、見或一本、以作為住。若依作義、諸仏世尊、為其行人且受供養且施利益。若依住義、諸仏世尊、住其人辺如前受施。今文彼経第十八巻取意文也。

1141:12 次乃至者、同八番中、此除第四第五両番。

1141:13 次依智論第六番文。

1141:13 依之本中依大之下有第六之字。今文彼論第七巻中取意文也。

1142:◗1 次文上巻第三大門有三番中、第一明発菩提文又有四番。其中第一出菩提心功用初文。

1142:◗2 大経云者、指三輩文。現行本文聊有其異。周遍法界或云遍周。又法界下更有二句、此心究竟等若虚空八字是也。

1142:◗4 傾無等者、言断無始輪廻苦報。止観一云、善悪輪環。弘決釈云、善通非想悪極無間。昇而復沈、故名為輪。無始無際、喩之如環。已上

1142:◗6 此文前後各言乃至。就上乃至、

1142:◗6 問。准常途義、言乃至者、於若一段、若一部中、略中言也。今引大経釈文上巻、上引智論釈文下巻。逆次引用錯乱之上、乃至之言其義難思、如何。

1142:◗9 答。所難誠然。但試解之、上下乃至共対所引大悲経文。彼文下巻第五大門有四番中、第一汎明修道延促、欲令速獲不退之中、引多経説其一文也。但中間引上巻文意、大論所明念仏三昧与大悲経相続念仏、是一法故。其二文中、挙菩提心為顕此心信行念仏之信心故、中間引之被上下也。

1142:14 後文之中若専等者、是約自利明往生益。若能等者、是約利他明大悲益。

1143:◗2 次大師釈、総有八文。

1143:◗2 初釈之中唯恨等者、誡疑勧信示其冥応自然不忤。忤玉篇云、五故切、逆也。

1143:◗3 莫論等者、是顕念仏必預摂取不求自益。

1143:◗4 意在等者、言仏願意唯在専心決定廻心。言専心者、即是一心専念心耳。

1143:◗6 次文是讃弥陀仏恩。出苦娑婆偏如来恩。

1143:◗7 次文是嘆釈迦仏恩。言本師者、教主釈尊。依二尊力得往生益。為勧報恩引此二文。

1143:◗9 次文初夜礼讃偈也。

1143:◗9 仏世等者、総明難遇仏出之世、兼含仏法難遇之意。依大経云如来興世、難値難見。諸仏経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之意故也。

1143:11 遇聞等者、別明難遇浄土之法。

1143:12 希有法者、弥陀教也。依同文云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之意故也。

1143:13 自信等者、是明自信教他、共在真報仏恩。上云能行其言中、含自利々人之二益也。

1144:◗1 次同日中真身観讃。

1144:◗1 唯有等者、

1144:◗1 問。経文只説念仏衆生摂取不捨無遮余言、何云唯耶。

1144:◗2 答。次下句云本願為強。可知此云唯有之義。如来、本発深重願時、選捨諸行不為本願、選取念仏独為本願。因位本願既遮諸行、正覚心光利益何違。所捨行故不照余行、所取行故唯摂念仏。彼此行人摂不、応知。

1144:◗5 故於此讃出三経説。初二句総標当観説、唯有一句別就当観示摂取益限在念仏。

1144:◗7 当知等者、明大経意。十方等者、依小経意。専称等者、別指小経総明三経名号為宗。

1144:◗8 十地等者、是明衆生本有具徳、至法性土方可顕現。是顕十地究竟之徳、更非本無今有之徳。若依酬因感果之理論其自力修入之義、可云成歟、不可云彰。又不可云自然而已。

1144:12 次文観念法門釈也。

1144:12 此文同依真身観意。上文云唯此釈云但。雑業行者不蒙照摂、念仏行人独得光摂。深解経意解釈分明。

1144:13 言心光者、此非光分身相心想其体各別、只就義門宜得其意。以仏慈悲摂受之心所照触光、名之心光。是念仏行、相応仏心。其仏心者慈悲為体。

1145:◗2 是以経云、仏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縁慈摂諸衆生。已上 是故照触称名行人之大悲光、得心称耳。准之私案、観仏三昧所観所見之光明等、可預身光之名者耶。

1145:◗5 次所引文、序分義中示観縁釈。

1145:◗5 言心等者、約観成相。但雖外標観門之益、内顕念仏所得之益。所以知者、云清浄業。先約懴悔雖釈清浄、後就念仏滅罪之義釈清浄義。

1145:◗7 則彼文云、依下観門専心念仏、注想西方、念々罪除故清浄也。已上 其機又云煩悩賊害失此法財。

1145:◗9 是顕念仏所被之機。故知、所得無生之益、是又可在念仏之益。故云踊躍。云因此喜、云得喜忍、是顕信心歓喜得益。

1145:11 言悟忍者、悟仏智故。言信忍者、即是信心成就相也。上人当巻被引此文、更不被備観門之益、是依念仏得益之辺所被引也。

1145:13 此乃等者、玄先正説挙其利益、令人悕之、故云玄談。未標等者、雖言得忍未明分斉、故云未標。

1145:14 勇猛等者、且就観法修行相貌勧其策励。智度論云、禅定智恵非精進者不成。已上 蓋比義也。

1146:◗2 此多等者、雖為薄地信外凡夫、今依他力超絶強縁成就信根。故就得忍謂之十信。

1146:◗3 是故上人正信偈云、与韋提等獲三忍、即証法性之常楽。下文亦云、獲金剛心者、則与韋提等、即可獲得喜悟信之忍。

1146:◗5 非解等者、是嫌古来諸師義也。

1146:◗6 次散善義流通分中有其七内、第四段文。

1146:◗6 正顕等者、能得仏意深探経旨、嘆念仏徳超余雑業。定善義云自余衆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仏者全非比挍也、今文亦云実非雑善得為比類。二尊正意、大師高判、念仏諸行勝劣、宜知。

1146:◗9 分陀利者、蓮中好花、西天翫之如此桜梅。是故以之喩今行人。

1146:10 憬興師云、分陀利花即白蓮華、水陸花中最為尊勝。

1146:11 依大日経蓮花有五。一鉢頭摩、二優鉢羅、各有二色、謂赤与白。三倶勿頭、亦有二色、謂赤与白。四泥盧鉢羅、此花極香、従牛糞生。五分荼利迦、葉々相承円整可愛、最外葉極白、内色漸微黄、此花極香。

1146:14 言蔡華者、是蓮花名。

1146:14 依論語意、蔡者亀也。意亀所遊之花故即云亀、其体蓮花。花中蓮勝、蓮花之中此花殊勝。宜哉、此花、経為題目、仏亦為眼、豈比凡種。而仏世尊以念仏人、譬此好花。尤足為奇。

1147:◗3 妙法蓮花雖有当体譬喩二義共所行法、今観経説嘆能行人。若約所行定亦応同。能所雖殊、恐顕弥陀妙法同体之深旨歟。

1147:◗5 又涅槃云、是人中蓮花、芬陀利華。已上

1147:◗6 而彼文意、譬仏説之。准之思之、念仏行人即備如来功徳義分。此喩如彼染香人身有其香気。是則今此弥陀名号、自彼法性无漏果徳所流出之妙好香也。唱之念之、薫口薫心、不知自有無量万徳功徳香気。故潜備仏功徳気分。是故信知弥陀五智功徳、称念名号、本覚心蓮冥漸生長、開発諸法無生甚深一分理也。尤可貴之。

1147:11 即入等者、即是往生即為始益。道場等者、即是成仏即為終益。

1147:12 問。如経文者、先云当坐道場初説成仏之果、次云生諸仏家後挙往生之益。今釈前後相違如何。

1147:13 答。経依従果向因之義、釈存従因至果之意。影略互顕、其義炳然。

1148:◗1 次文龍舒浄土文也。

1148:◗1 龍舒所名、王日休者、字是虚中、云王虚中。此是儒士国学進士。但今引文非日休言。此浄土文三人加跋。其中最初所加参政周大資作。而今直言日休云者、是言総也。例如経中雖有其言為弟子語総云経言。意云日休所作文云、不著作者只省略耳。

1148:◗5 言謂弥勒菩薩等者、涌出品云、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已上

1148:◗6 弥勒菩薩釈尊付属、当来導師、衆所帰仰、謂所得地阿惟越致。念仏行者更無自力修行之功、只以南無他力一念往生之時所得、同為阿惟越致。嘆此奇特。是故引之。

1148:10 次大経文。

1148:10 広説此土他方仏土及無量土大小菩薩、皆乗仏智往生彼土。於中今初明大菩薩往生文也。

1148:11 此世界者即是娑婆。

1148:12 次文易見。又言如前。

1148:13 次用欽釈。

1148:13 是歎往生即至不退速登一生補処益也。

1148:14 次私解釈。

1148:14 問。如上所引龍舒文者、弥勧菩薩現在所得、阿惟越致不退之位。念仏行者生安楽土同得彼位。弥勧現益、行者当益、其位相同。故云便同。而今釈者、弥勧所得、行者所得、彼此共約極果当益、其意如何。

1149:◗3 答。以前料簡其意実爾。但今釈意弥勧菩薩今居等覚補処之位当来可唱三会正覚。念仏行者今雖薄地、往生之時便至地上分証涅槃常楽之理。

1149:◗5 論註云、不断煩悩得涅槃分。已上

1149:◗6 般舟讃云、一到即受清虚楽。清虚即是涅槃因。已上

1149:◗6 往生礼讃云、即証彼法性之常楽。已上

1149:◗7 分極雖殊開悟是同。前後領解各有其意。

1149:◗9 次智覚禅師。

1149:◗9 作神棲安養之賦、載在楽邦文類第五。彼賦総有四百二十一言、其中今此所引十字其結句也。

1149:10 次上句云、其或誹謗三宝破壊律儀、逼風刀解体之際、当業鏡照形之時、遇善知識現不思議。剣林変七重之行樹、火車化八徳之蓮池。地獄消沈湛爾而怖心全息、天華飛引俄然而化仏迎之。慧眼明心、香炉随手。応懴而蓮花不萎、得記而宝林非久。已下如所引

1149:14 又初句云、弥陀宝刹安養嘉名、処報土而極楽、於十方而最清。二八観門、修定恵而冥往、四十大願、運散心而化生。爾乃畢世受持一生帰命、仙人乗雲而聴法、空界作唄而讃詠。紫金台上身登而本願非虚。白玉毫中神化而一心自慶。已上

1150:◗4 繋不悉引、聊出冠履。

1150:◗5 次元照釈。

1150:◗5 同文類三、無量院造弥陀像記、凡有六百五十字中、今此所引中間九十二字是也。

1150:◗6 言嗚呼者傷嘆声也。

1150:◗6 次上詞云、或束縛於名相、或沈冥於豁達。故有貶念仏為麁行、忽浄業為小道。執隅自蔽、盲無所聞。雖聞而不信、雖信而不修、雖修而不勤。於是浄土教門或幾乎息矣。已上

1150:◗9 念仏為麁浄業為小、不信不勤、所痛在斯。

1150:10 明教等者、

1150:10 三大部中就彼玄義文句言之。一代高覧、数三五遍、五時八教一宗恢弘、至天臺来分別熾盛。是故世挙称其十徳。明其教相智解応知。就観言之依止観意、止観明静前代未聞。円頓実相一念三千、説己心中所行法門。観解明了亦以可知。

1150:14 臨終等者、

1150:14 霊応伝一、天臺大師別伝中云、唱二部経為最後聞恵。聴法華竟讃云、法門父母恵解由生。本迹広大微妙難測。乃至 聴無量寿経竟讃曰、四十八願荘厳浄土。花池宝閣 瑞応刪伝云宝樹 易往無人。火車相現能改悔者尚復往生。況吾戒恵薫修耶。乃至 如入三昧以大隋開皇十七年歳次丁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入滅。已上

1151:◗5 問。此文之中唯讃大経。云挙観経有何拠乎。

1151:◗5 答。此文中云火車相現改悔往生。由此文故云挙観経。

1151:◗6 讃浄土者、讃双巻云四十八願荘厳浄土之文意也。

1151:◗7 達法等者、法界唯心、花厳経意。

1151:◗7 隋朝終南杜順法師、能達経旨。是故云爾。彼花厳宗、震旦弘通五師之中立為初祖。此後智儼法蔵澄観宗密而已。

1151:◗9 参禅等者、

1151:◗9 智覚禅師雖禅大祖、念弥陀仏欣西方国造安養賦。心行可知。又有所造、所謂万善同帰集是。

1151:11 彼第二云、問。唯心浄土周遍十方、何得託質蓮台棄形安養而興取捨之念。豈達無生之門。欣厭情生、何成平等。答。唯心仏土者了心方生。

1151:13 如来不思議境界経云、三世一切諸仏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仏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極楽仏土。故知、識心方生唯心浄土。著境祗堕所縁境中。既明因果無差。乃知、心外無法。又平等之門、無生之旨、雖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心浮境強習重。須生仏国以仗勝縁、忍力易成速行菩薩道。

1152:◗4 起信論云、衆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娑婆不常値仏信心難成、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勝方便摂護信心。謂以専意念仏因縁、随願得生仏土、常見於仏永離悪道。若人専念西方阿弥陀仏即得往生、常見仏故終無有退。

1152:◗8 往生論云、遊戯地門者、生彼国土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園教化地獄救苦衆生。以此因縁求生浄土。

1152:◗9 十疑論云、智者熾然求生浄土達生体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浄故即仏土浄。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不達此理横相是非、此是謗法邪見人也。已上

1152:13 都有六重問答之中、今挙初重後五略之。

1152:13 登上品者、

1152:14 真歇了禅師浄土説云、如智覚禅師乃宗門之標准、浄業之白眉也。興隆仏法、勧億万人修白業。臨終預知時至種々殊勝甚至、舎利鱗砌于身。嘗有撫州一僧、経年旋遶禅師之塔。即今西湖浄慈寺寿 私云、具云延寿 禅師塔頭也、人問其故。謂因病入冥、閻王以陽数未艾得放還生。次見殿左供養画僧一幀。閻王礼拝勤致。遂扣主吏、此是何人。吏曰、杭州永明寺寿禅師也。天下死者、無不経由冥俯案判生。唯此人修行精進、径生極楽上品。王以為希有、故図像恭敬。已上

1153:◗7 業儒等者、

1153:◗7 劉劉遺民、雷雷次宗。共是廬山十八賢中、俗士六人之其二也。

1153:◗8 楽邦文類第三、元照無量院造弥陀像記云、弥陀教観、載于大蔵不為不多。然仏化東流数百年間、前人殆無知者。晋恵遠法師、居廬山之東林神機独抜為天下倡。鑿池栽蓮、建堂立誓、専崇浄業。号為白蓮社。当時名僧巨儒不期而自至。恵持道生釈門之俊彦、劉遺民雷次宗文士之豪傑、皆伏膺請教而預其社焉。是故後世言浄社者、必以東林為始。厥後、善導懐感大闡於長安、智覚慈雲盛振于淅石。末流狂妄正道梗塞。上所引或東以下此次也

1153:14 柳子厚者是又儒士、官為礼部、専修西方。此人作、有龍興寺修浄土院記。

1154:◗2 此元照記与此記碑、在同文類同巻之中。其記初云、中州之西、数万里有国、曰身毒。釈迦牟尼如来示現之地。彼仏言、西方過十万億仏土有世界、曰極楽。仏号無量寿如来。其国無有三毒八難、衆宝以為飾。其人無有十纏九悩、群聖以為友。有能誠心大願帰心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則往生彼国。然後出三界之外。其於仏道無退転者、其言無所欺也。已上 総有四百三十許字。今少挙始多略文耳。

1154:◗8 白楽天者、字曰居易。太子賓客、翰林主人、烈名禅派、帰心浄土。世皆称之文殊化身。文殊師利阿弥陀経同聞衆中菩薩上首、又為観経耆闍上首。又対法照教以念仏。為其化身自行化他専修西方、誠有由也。

1154:11 白氏画西方浄土幀記云、我本師釈迦如来説言、従是西方過十万億仏土有世界、号極楽。乃至

1154:12 諦観此娑婆世界微塵衆生、無賢愚無貴賎無幼艾、有起心帰仏者、挙手合掌必先向西方、有怖厄苦悩者、開口発声必先念阿弥陀仏。又範金合土、刻石織紋、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戯者、莫不卒以阿弥陀仏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観、是彼如来有大誓願於此衆生、有大因縁於彼国土矣。乃至

1155:◗3 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於仏前起慈悲心発弘誓願。願此功徳廻施一切衆生。一切衆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願皆離苦得楽、断悪修善。不越南瞻部便覩西方、白毫大光応念来感、青蓮上品随願往生。従現在身尽未来際、常得親近而供養也。欲重宣此願而偈讃曰、極楽世界清浄土無諸悪道及衆苦。願如老身病苦者、同生無量寿仏所。已上

1155:◗8 又白詩云、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経費眼力、作福畏奔波、無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縦然忙似鑚、不廃阿弥陀。日暮而途遠、余生已蹉跎。普勧法界衆、同念阿弥陀。達人応笑我、多却阿弥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旦暮清浄心、但念阿弥陀。已上

1155:13 然皆等者総結。

1155:13 如上高僧碩儒、各達仏教。皆記所解自念西方、令他願生。非唯此人、且挙少耳。

1155:14 所引之文次下詞云、以是観之、自非屭剛明卓抜之識、達生死変化之数者、其孰能信於此哉。已上

1156:◗2 当知、不恃明智博達、急顧生死迅速理数、専憑仏力宜帰西也。

1156:◗3 言仮等者、集主私釈。

1156:◗4 大師解釈。引三文中、初之二句般舟讃文、次之一句法事讃下。或仮為化、本不同歟。後之二句又般舟讃。此等諸文皆顕聖道八万諸教広被諸機。

1156:◗7 言偽等者、明外道教。

1156:◗7 言六十二見者、依律宗名句意、総就五陰有六十見。先於色陰作其四句。一即色是我、二離色是我、三我大色小色在我中、四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下之四陰、准之可知。若受若想若行若識、改色一字如前作句。故於一陰各有四見。五陰四見四五之数合成二十。而歴三世有此二十、則成六十。此外別加断常二見。是故総有六十二見。

1156:12 言九十五種者、是挙外道種類。九十五種、九十六種、経論異説、除取有由。六師外道、弟子各有一十五人、合九十人、師弟合論九十六種。於彼九十六種之中、有其一類同小乗計。故除其一云九十五。雖有其計同小乗辺、実是旧法。是故斥言九十六種皆是邪道。九十六者、花厳智論薩婆多論多分之説。九十五者涅槃経説、此経意者九十六種所計皆是戒禁取見。而於此中有其一種執真涅槃在四禅等、故不説云直堕三途、依此義辺言九十五。

1157:◗5 大師解釈由斯説耳。

1157:◗5 唯仏等者、雖為五種、雖為六種、其外一也。

1157:◗7 誠知等者、傷嘆詞也。

1157:◗7 但雖悲痛又有所喜、寔是可謂悲喜交流。不喜不快是顕恥傷。入定聚数与近真証表潜自証、非無喜快。

1157:◗9 次涅槃経、所引広博。不能具解、宜知大意。

1157:◗9 問。今引此文、有何要耶。

1157:10 答。弥陀名号与涅槃理、其名雖異其性是同。此義、文義共分明也。

1157:11 先言文者、

1157:11 大経下云、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応当明信諸仏無上智恵。已上

1157:12 又云、当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徳。已上

1157:13 或云智恵或云功徳、其言雖殊共是名号。是指弥陀嘆云無上。而諸教中称無上者涅槃一法。

1157:14 謂智論意、大乗法中大般涅槃以為無上。又喩伽云、復次云何有上法、謂除涅槃余一切法。当知、涅槃是無上法。已上

1158:◗2 彼此無上可知、一法。

1158:◗2 次言義者、

1158:◗3 上所出之大経文中言智恵者、三徳之中且挙般若。若挙一徳三徳具足。此是三徳不離故也。無上功徳即是名号、名号即是三徳秘蔵。然其名号全是弥陀、弥陀即是涅槃妙理。

1158:◗5 故事讃云、弥陀妙果号云無上涅槃。已上 是就正報立涅槃名。

1158:◗6 又云、極楽無為涅槃界。是約依報論涅槃義。

1158:◗7 又云、畢命直入涅槃城。已上 是所入城名曰涅槃。

1158:◗8 般舟讃云、念仏即是涅槃門。已上 此云涅槃約能入門。

1158:◗9 依正能所、唯是弥陀円満無上涅槃功徳。

1158:◗9 又阿闍世五逆重罪、定雖可入阿鼻獄中、来此経会滅罪解脱。療此重病醍醐妙薬。今此念仏又滅此病。依之先徳、以此念仏同彼醍醐、是一法故。

1158:12 以有如此甚深義也。処々多引、今文引之。

1158:12 就挙邪臣並外道名、

1158:13 自一至四所列可見。上大臣名、下外道名。

1158:13 第五行下婆蘇仙者、非経所出六師之内、彼吉徳誘闍世言所引古仙之名字也。

1158:14 第六行上迦羅鳩駄迦旃延者、六師第五、此名宜在第五行下婆蘇仙所。第六邪臣名無所畏、今不挙之。若挙之者、是則可在第六行上挙尼揵陀若提子所。若提子者可在其下。

1159:◗3 問。名字存没、次第前後、何如此耶。

1159:◗4 答。如此用捨、依時不定。婆蘇仙者雖似無要、邪臣所用本説名故、亦非無由。第六行上置尼揵陀若提子者、除婆蘇仙次吉徳故非之置上、只依隣次。又雖不挙無所畏名、在本文故省略而已。

1159:◗7 問。若譲在文、上五可同、何出上五略下一耶。

1159:◗8 答。出初略後、挙多省少。就初就多、有何過乎。又於所挙六師之名文字是異。但雖有異、於音通者不足為異、於其音異宜為異本。

1159:10 第三名中、一本那闡、一本刪闍、一本耾子、一本𦕑子。

1159:10 第四名中、一本翅金、一本翅舎。

1159:11 第六名中、一本犍子、一本提子。

1159:11 已上参差、本有異歟。但二説中、刪闍𦕑子阿耆舎欽若提子名、止観第十為比等字。故豫当初学円宗時、受明師説、此名字也。

1159:14 是以等者、私解釈也。

1159:14 此解釈意、如上所述、弥陀真教、涅槃極理、内証是一無有差別。是故共治難治三機。以顕此義為斯釈意。

1160:◗1 言三機者、如挙文始。一謗大乗、二五逆罪、三一闡提、是其機也。

1160:◗2 言三病者、即此三機。約根三機、寄喩云病。

1160:◗3 言聖聞者、聖字不正、書生誤歟。以声為本。

1160:◗5 夫拠以下至思量耶、私問詞也。

1160:◗5 報導以下答中所引論註文者、上巻釈也。総説竟後、都有八重問答之中、第二以下七番問答、至尽巻也。

1160:◗7 問。彼初重意、問答何事。

1160:◗7 答。就問念仏所被之機、答中意云、大経説云諸有衆生而除五逆誹謗正法、観経具説九品之機而摂五逆猶除謗法。故述其余尽依信仏因縁皆生。

1160:◗9 第二問答就此義来、其意可見。

1160:10 一者五逆二者誹謗正法等者、

1160:10 問。鸞師之意、全不可許謗法之機往生益乎。

1160:11 答。如今文者不許之歟。但如下巻荘厳心業功徳成就之解釈者、許彼謗法尚得解脱。其解釈載当巻初解三十三願身心柔軟利益之段、故今略之。彼釈許生摂受門意、是約廻心。今釈不許抑止門意、約未廻心。

1160:14 第六重中、初在心者、即是約心。次在縁者、此是約境。後在決定是約時也。

1161:◗2 無後心者、四修之中長時修意。無間心者即無間修。

1161:◗2 問。無間心者、為約平生、為約臨終。

1161:◗3 答。如今釈者、以時分急依止此心、故約臨終。但総言之不遮平生。機根区故、縦雖尋常住此心類、何無之哉。

1161:◗5 此中等者、念有三義。所謂時節観念称念。今唯嫌時。観念称名無其用捨。鸞師之意存二義歟。若依導家、唯是称名。十八願文、下々十念、共無異論。

1161:◗7 第八問意、訝其観称互可有妨。答意已云業事成辨。言於約称而不可記其頭数歟。

1161:◗8 不縁等者、不伝口授、又無筆点。先徳嘆之、誰不為恨。但其涯分推知領解開発、宜依人根性乎。

1161:11 次大師釈、所引有二。

1161:11 初散善義下品下生二種重罪除取問答、問端可見。

1161:12 就答中意、

1161:12 問。約抑止門有何証耶。

1161:12 答。諸願皆以不取正覚結当願意。而唯除句在其言外。以之為証。

1161:13 問。五逆已作有何証耶。

1161:14 答。経序分中、闍世造之、調達作之、故云已作。

1161:14 此義等者、此釈之意、匪啻抑止二種重罪、又有抑止多劫之義。若只抑止其重罪者、此言、可在上云若造還摂得生之句下歟。已挙彼土多劫花合、三種障、其次結之。可知、上標罪業抑止、下結多劫障重抑止。純一報土一向化生、仮説花合此即胎生、約化土相、宜思択之。

1162:◗6 次法事讃序中文也。

1162:◗6 到彼等者、顕無花開花合之差。以仏等者、正顕逆謗闡提皆生。即示不生為抑止意、故次上釈引此文也。

1162:◗8 次所引文。

1162:◗8 言淄州者、是居所名。名曰智周、法相祖師。今釈最勝王経疏文。

1162:◗9 問。今引文者、如載十因第三章中、如何不云十因云耶。

1162:10 答。禅林先徳引淄州釈、今此文類又引淄州。彼此引用各依彼師。云依淄州既有本拠、直載其名無其科耶。

1162:11 今引用意、上所引之註家宗家二師之釈、既明五逆謗法往生。而謗法相論註釈之、五逆未解。是故為示其罪相也。就中若依小乗五逆、人皆以為輙不犯之。若依大乗五逆之説、人々一々難遁此罪。常行十悪、即此摂故、仍且為生慚愧悔過之心、且為念報済度大悲深重仏恩、被引之歟。

1163:◗2 言薩遮尼乾子経者、訳者流支、此経十巻、或有八巻、又有七巻。

1163:◗3 彼経云者、如十因者、次上文云、若依十輪経、於此四重中説近無間業故。已上 次有今文、然間彼者指十輪経。而如今者可混薩遮尼乾子経。是故彼字得意可見。今所出罪、彼経此四説云四近無間大罪悪業、正逆説云根本罪也。

1163:14 六要鈔第三 旧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