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3:◗1  安楽集 巻上
  釈道綽撰

◗573:◗5 此安楽集一部之内、総有十二大門。皆引経論証明、勧信求往。

◗573:◗6 今先就第一大門内、文義雖衆、略作九門料簡、然後造文。

◗573:◗6 第一明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勧帰浄土。

◗573:◗7 第二拠諸部大乗顕説聴方軌。

◗573:◗7 第三拠大乗聖教、明諸衆生発心久近、供仏多小、欲使時会聴衆力励発心。

◗573:◗9 第四弁諸経宗旨不同。

◗573:◗9 第五明諸経得名各異。如涅槃般若経等就法為名。自有就喩、或有就事、亦有就時就処。此例非一。今此観経就人法為名。仏是人名、説観无量寿是法名也。

◗573:11 第六料簡説人差別。諸経起説不過五種。一者仏自説、二者聖弟子説、三者諸天説、四者神仙説、五者変化説。此観経者、五種説中、世尊自説。

◗573:14 第七略明真応二身、并弁真応二土。

◗573:14 第八顕弥陀浄国位該上下、凡聖通往。

◗574:◗1 第九明弥陀浄国三界摂与不摂也。

◗574:◗2 第一大門中、明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勧帰浄土者、

◗574:◗2 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機教時乖、難修難入。

◗574:◗3 是故正法念経云、行者一心求道時、常当観察時方便。若不得時、无方便、是名為失不名利。

◗574:◗5 何者如攅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時故。若折乾薪以覓火火不可得、無智故。

◗574:◗6 是故大集月蔵経云、仏滅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学慧得堅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堅固。第三五百年、学多聞読誦得堅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懴悔得堅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隠滞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得堅固。

◗574:◗9 又彼経云、諸仏出世有四種法度衆生。何等為四。一者口説十二部経。即是法施度衆生。二者諸仏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衆生但能繋心観察、無不獲益。是即身業度衆生。三者有无量徳用神通道力種種変化。即是神通力度衆生。四者諸仏如来有无量名号。若総若別。其有衆生繋心称念、莫不除障獲益皆生仏前。即是名号度衆生。

◗575:◗1 計今時衆生、即当仏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懴悔修福、応称仏名号時。若一念称阿弥陀仏、即能除却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既爾。況修常念。即是恒懴悔人也。

◗575:◗3 又若去聖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後者是兼。如去聖已遠、則後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寔由衆生去聖遥遠、機解浮浅暗鈍故也。

◗575:◗5 是以韋提大士自為及哀愍末世五濁衆生輪廻多劫徒受痛焼故、能仮遇苦縁諮開出路。然大聖弘慈勧帰極楽。

◗575:◗7 若欲於斯進趣、勝果難階。唯有浄土一門、可以情悕趣入。若欲披尋衆典、勧処弥多。遂以採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導後、後去者昉前、連続无窮願不休止。為尽无辺生死海故。

◗575:11 第二拠諸部大乗明説聴方軌者、於中有六。

◗575:11 第一大集経云、於説法者作医王想、作抜苦想。所説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聴法者作増長勝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説者聴者、皆堪紹隆仏法、常生仏前。

◗575:14 第二大智度論云、聴者端視如渇飲。一心入於語議中、聞法踊躍心悲喜。如是之人応為説。

◗576:◗1 第三彼論又云、有二種人、得福无量无辺。何等為二。一者楽説法人、二者楽聴法人。是故阿難白仏言、舎利弗目連何以所得智慧・神通、於聖弟子中最為殊勝。仏告阿難、此之二人於因中時、為法因縁千里不難。是故今日最為殊勝。

◗576:◗5 第四無量寿大経云、若人无善本、不得聞此経。清浄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576:◗6 第五云、曽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奉事億如来、楽聞如是教。

◗576:◗7 第六無量清浄覚経云、善男子善女人、聞説浄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竪如抜出者、当知、此人過去宿命已作仏道也。若復有人聞開浄土法門、都不生信者、当知、此人始従三悪道来、殃咎未尽。為此无信向耳。我説、此人未可得解脱也。

◗576:11 是故無量寿大経云、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576:13 第三拠大乗聖教、明衆生発心久近、供仏多少者、

◗576:13 如涅槃経云。仏告迦葉菩薩、

◗576:14 若有衆生、於熈連半恒河沙等諸仏所発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悪世中聞是大乗経典不生誹謗。

◗577:◗1 若有於一恒河沙等仏所発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悪世中聞経不起誹謗、深生愛楽。

◗577:◗3 若有於二恒河沙等仏所発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悪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楽受持読誦。

◗577:◗4 若有於三恒河沙等仏所発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悪世中不謗是法、書写経巻、雖為人説、未解深義。

◗577:◗6 何以故須如此教量者、為彰今日座下聞経者、曽已発心供養多仏也。又顕大乗経之威力不可思議。

◗577:◗7 是故経云、若有衆生聞是経典、億百千劫不堕悪道。何以故。是妙経典所流布処、当知、其地即是金剛。是中諸人亦如金剛。

◗577:◗9 故知聞経生信者皆獲不可思議利益也。

◗577:11 第四次弁諸経宗旨不同者、

◗577:11 若依涅槃経仏性為宗。若依維摩経不可思議解脱為宗。若依般若経空慧為宗。若依大集経陀羅尼為宗。

◗577:13 今此観経以観仏三昧為宗。若論所観不過依正二報。如下依諸観所弁。

◗577:14 若依観仏三昧経云、仏告父王、諸仏出世有三種益。

◗578:◗1 一者口説十二部経。法施利益。能除衆生無明暗障、開智慧眼生諸仏前早得無上菩提。

◗578:◗2 二者諸仏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衆生称念観察、若総相、若別相、无問仏身現在過去、皆能除滅衆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随意所楽常生浄土、乃至成仏。

◗578:◗5 三者令勧父王行念仏三昧。

◗578:◗5 父王白仏、仏地果徳、真如実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

◗578:◗6 仏告父王、諸仏果徳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勧父王行念仏三昧。

◗578:◗7 父王白仏、念仏之功其状云何。

◗578:◗8 仏告父王、如伊蘭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頭栴檀、雖有根牙、猶未出土、其伊蘭林唯臭无香、若有噉其花菓、発狂而死、後時栴檀根牙漸漸生長纔欲成樹、香気昌盛遂能改変此林、普皆香美、衆生見者皆生希有心。

◗578:11 仏告父王、一切衆生在生死中念仏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繋念不止、定生仏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変一切諸悪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

◗578:13 所言伊蘭林者、喩衆生身内三毒三障、无辺重罪。言栴檀者、喩衆生念仏之心。纔欲成樹者、謂一切衆生但能積念不断、業道成辨也。

◗579:◗1 問曰、計一切衆生念仏之功亦応一切可知。何因一念之力能断一切諸障、如一香樹改四十由旬伊蘭林悉使香美也。

◗579:◗3 答曰、依諸部大乗顕念仏三昧功能不可思議也。

◗579:◗4 何者如華厳経云。譬如有人用師子筋、以為琴絃、音声一奏、一切余絃悉皆断壊。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仏三昧者、一切煩悩、一切諸障悉皆断滅。

◗579:◗6 亦如有人搆取牛羊驢馬、一切諸乳置一器中、若持師子乳一渧投之、直過无難、一切諸乳悉皆破壊、変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仏三昧者、一切悪魔諸障直過无難。

◗579:◗9 又彼経云、譬如有人持翳身薬処処遊行、一切余人不見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仏三昧者、一切悪神一切諸障不見是人。随所詣処无能遮障也。

◗579:12 何故能爾、此念仏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

◗579:13 第七略明三身三土義、

◗579:13 問曰、今現在阿弥陀仏是何身、極楽之国是何土。

◗579:14 答曰、現在弥陀是報仏、極楽宝荘厳国是報土。

◗579:14 然古旧相伝、皆云阿弥陀仏是化身、土亦是化土。此為大失也。

◗580:◗1 若爾者、穢土亦化身所居、浄土亦化身所居者、未審、如来報身更依何土也。

◗580:◗3 今依大乗同性経辨定報化浄穢者、経云、浄土中成仏者、悉是報身、穢土中成仏者、悉是化身。

◗580:◗4 彼経云、阿弥陀如来蓮花開敷星王如来竜主如来宝徳如来等諸如来、清浄仏刹現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報身仏也。

◗580:◗6 何者如来化身。由如今日踊歩如来魔恐怖如来、如是等一切如来、穢濁世中如現成仏者、当成仏者。従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法。如是化事皆是化身仏也。

◗580:◗9 何者如来法身。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形、无現无著、不可見、无言説、无住処、无生无滅。是名真法身義也。

◗580:11 問曰、如来報身常住。云何観音授記経云阿弥陀仏入涅槃後、観世音菩薩次補仏処也。

◗580:12 答曰、此是報身、示現隠没相。非滅度也。

◗580:13 彼経云、阿弥陀仏入涅槃後、復有深厚善根衆生、還見如故。即其証也。

◗580:14 又宝性論云、報身有五種相。説法及可見、諸業不休息、及休息隠没示現不実体。即其証也。

◗581:◗1 問曰、釈迦如来報身報土在何方也。

◗581:◗2 答曰、涅槃経云、西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仏土有世界、名曰无勝。彼土所有荘厳亦如西方極楽世界。等无有異。我於彼土出現於世。為化衆生故、来在此娑婆国土。但非我出此土、一切如来亦復如是。即其証也。

◗581:◗5 問曰、鼓音経云、阿弥陀仏有父母。明知非是報仏報土也。

◗581:◗6 答曰、子但聞名不究尋経旨致此疑。可謂錯之毫毛失之千里。然阿弥陀仏亦具三身。極楽出現者即是報身。今言有父母者、是穢土中示現化身父母也。亦如釈迦如来、浄土中成其報仏、応来此方示有父母成其化仏。阿弥陀仏亦復如是。

◗581:10 又如鼓音声経云。爾時阿弥陀仏、与声聞衆倶。国号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縦広十千由旬。阿弥陀仏父是転輪聖王。王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顔。魔王名无勝、仏子名月明、提婆達多名寂、給侍弟子名无垢称。

◗581:13 又上来所引並是化身之相。若是浄土、豈有輪王及城女人等也。此即文義炳然、何待分別。皆不善尋究、致使迷名生執也。

◗582:◗1 問曰、若報身有隠没休息相者、亦可浄土有成壊事。

◗582:◗2 答曰、如斯難者、自古将今義亦難通。雖然今敢引経為証。義亦可知。譬如仏身常住、衆生見有涅槃。浄土亦爾。体非成壊、随衆生所見有成有壊。

◗582:◗4 如華厳経云。由如見導師種種无量色、随衆生心行、見仏刹亦然。

◗582:◗5 是故浄土論云、一質不成故、浄穢有虧盈。異質不成故、捜原則冥一。无質不成故、縁起則万形。

◗582:◗7 故知若拠法性浄土則不論清濁、若拠報化大悲則非无浄穢也。

◗582:◗8 又汎明仏土対機感不同、有其三種差別。

◗582:◗8 一者従真垂報名為報土。猶如日光照四天下。法身如日、報化如光。

◗582:◗9 二者无而忽有、名之為化。

◗582:10 即如四分律云。定光如来化提婆城、与抜提城相近、共為親婚往来。後時忽然化火焼却。令諸衆生覩此無常、莫不生厭帰向仏道也。

◗582:12 是故経云、或現劫火焼、天地皆洞然、衆生有常想、照令知无常、或為済貧乏、現立无尽蔵、随縁広開導、令発菩提心。

◗582:14 三者隠穢顕浄。如維摩経。仏以足指按地、三千刹土莫不厳浄。

◗583:◗1 今此无量寿国、即是従真垂報国也。何以得知。依観音授記経云、未来観音成仏替阿弥陀仏処。故知是報也。

◗583:◗4 第八明弥陀浄国位該上下、凡聖通往者、

◗583:◗4 今此无量寿国是其報浄土。由仏願故乃該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並得往生。由該上故、天親龍樹及上地菩薩亦皆生也。

◗583:◗6 是故大経云、弥勒菩薩問仏。未知、此界有幾許不退菩薩得生彼国。仏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皆当往生。若欲広引、余方皆爾。

◗583:◗8 問曰、弥陀浄国既云位該上下、无問凡聖皆通往者、未知、唯修无相得生、為当凡夫有相亦得生也。

◗583:10 答曰、凡夫智浅多依相求、決得往生。然以相善力微、但生相土唯覩報化仏也。

◗583:11 是故観仏三昧経菩薩本行品云、文殊師利白仏言、当知、我念過去無量劫数為凡夫時、彼世有仏、名宝威徳上王如来。彼仏出時、与今无異。彼仏亦長丈六、身紫金色説三乗法如釈迦文。

◗583:14 爾時彼国有大長者、名一切施。長者有子、名曰戒護。子在母胎時、母以敬信故預為其子受三帰依。子既生已年至八歳、父母請仏於家供養。童子見仏、為仏作礼。敬仏心重、目不暫捨。一見仏故、即得除却百万億那由他劫生死之罪。従是以後常生浄土即得値遇百億那由他恒河沙仏。是諸世尊亦以相好度脱衆生。

◗584:◗5 爾時童子一一親侍、間无空欠。礼拝供養合掌観仏。以因縁力故、復得値遇百万阿僧祇仏。彼諸仏等亦以色身相好化度衆生。従是以後即得百千億念仏三昧門、復得阿僧祇陀羅尼門。既得此已、諸仏現前乃為説无相法。須臾之間得首楞厳三昧。

◗584:◗9 時彼童子但受三帰一礼仏故、諦観仏身心无疲厭。由此因縁値无数仏。何況繋念具足思惟観仏色身。時彼童子豈異人乎。是我身也。

◗584:11 爾時世尊讃文殊言、善哉善哉、汝以一礼仏故、得値无数諸仏。何況未来我諸弟子、懃観仏者、懃念仏者。

◗584:13 仏勅阿難、汝持文殊師利語、遍告大衆及未来世衆生。若能礼仏者、若能念仏者、若能観仏者、当知、此人与文殊師利等无有異。捨身他世、文殊師利等諸菩薩為其和上。

◗585:◗1 以此文証。故知浄土該通相土、往生不謬。

◗585:◗2 若知无相離念為体、而縁中求往者、多応上輩生也。

◗585:◗3 是故天親菩薩論云、若能観二十九種荘厳清浄、即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浄句。清浄句者即是智恵无為法身故。

◗585:◗5 何故須広略相入者、但諸仏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故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故顕出法性法身。此二種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広略相入。

◗585:◗8 菩薩若不知広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无為法身者即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即法身无相也。法身无相故、則能无不相。是故相好荘厳即是法身也。法身无知故、則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是真実智恵也。

◗585:11 雖知就縁観総別二句、莫非実相也。以知実相故、即知三界衆生虚妄相也。以知三界衆生虚妄故、即起真実慈悲也。以知真実慈悲故、即起真実帰依也。

◗585:13 今之行者无問緇素、但能知生无生不違二諦者、多応落在上輩生也。

◗586:◗1 第九明弥陀浄国三界摂与不摂、

◗586:◗1 問曰、安楽国土於三界中、何界所摂。

◗586:◗2 答曰、浄土勝妙体出世間。此三界者乃是生死凡夫之闇宅。雖復苦楽少殊修短有異、統如観之莫非有漏之長津。倚伏相乗循環無際。雑生触受、四倒長溝。且因且果、虚偽相習。深可厭也。

◗586:◗5 是故浄土非三界摂。

◗586:◗5 又依智度論云、浄土果報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雖言地居精勝妙絶。

◗586:◗6 是故天親論云、観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広大无辺際。

◗586:◗8 是故大経讃云、妙土広大超数限。自然七宝所合成。仏本願力荘厳起。稽首清浄大摂受。世界光耀妙殊絶。適悦晏安无四時。自利利他力円満。帰命方便巧荘厳。

◗586:11 第二大門中有三番料簡。第一明発菩提心、第二破異見邪執、第三広施問答、釈去疑情。

◗586:13 就初発菩提心、内有四番。一出菩提心功用、二出菩提名体、三顕発心有異、四問答解釈。

◗587:◗1 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経云、凡欲往生浄土、要須発菩提心為源。

◗587:◗2 云何菩提者乃是无上仏道之名也。

◗587:◗2 若欲発心作仏者、此心広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長遠尽未来際。此心普備離二乗障。

◗587:◗4 若能一発此心、傾无始生死有淪。所有功徳廻向菩提、皆能遠詣仏果无有失滅。

◗587:◗5 譬如寄花五浄風日不萎、附水霊河世旱无竭。

◗587:◗7 第二出菩提名体者、然菩提有三種。一者法身菩提、二者報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也。

◗587:◗8 言法身菩提者、所謂真如実相第一義空。自性清浄体无穢染。理出天真不仮修成名為法身。仏道体本名曰菩提。

◗587:10 言報身菩提者、備修万行能感報仏之果。以果酬因名曰報身。円通无礙名曰菩提。

◗587:11 言化身菩提者、謂従報起用、能趣万機名為化身。益物円通名曰菩提。

◗587:13 第三顕発心有異者、今謂行者修因発心具其三種。

◗587:13 一者要須識達有无従本已来自性清浄。

◗587:14 二者縁修万行。八万四千諸波羅蜜門等。

◗588:◗1 三者大慈悲為本恒擬運度為懐。

◗588:◗1 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応。故名発菩提心。

◗588:◗2 又拠浄土論云、今言発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仏心。願作仏心者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者即摂取衆生生有仏国土心。

◗588:◗4 今既願生浄土。故先須発菩提心也。

◗588:◗5 第四問答解釈者、

◗588:◗5 問曰、若備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仏者、何故諸法無行経云若人求菩提、即無有菩提、是人遠菩提、猶如天与地。

◗588:◗7 答曰、菩提正体、理求无相。今作相求。不当理実。故名人遠也。

◗588:◗8 是故経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

◗588:◗8 今謂、行者雖知修行往求、了了識知理体无求、仍不壊仮名。是故備修万行。故能感也。

◗588:10 是故大智度論云、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被縛。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被縛。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解脱。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解脱。

◗588:12 龍樹菩薩釈曰、是中不離四句者為縛、離四句者為解。

◗588:12 今体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違二諦大道理也。

◗588:14 又依天親浄土論云、凡欲発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義。

◗589:◗1 一者先須離三種与菩提門相違法。二者須知三種順菩提門法。

◗589:◗2 何等為三。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楽。遠離我心貪着自身故。

◗589:◗3 二者依慈悲門抜一切衆生苦。遠離无安衆生心故。

◗589:◗3 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589:◗4 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589:◗5 順菩提門者、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即得三種随順菩提門法。

◗589:◗6 何等為三。一者无染清浄心。不為自身求諸楽故。菩提是无染清浄処。若為自身求楽、即違菩提門。是故无染清浄心是順菩提門。

◗589:◗8 二者安清浄心。為抜一切衆生苦故。菩提安隠一切衆生清浄処。若不作心抜一切衆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抜一切衆生苦是順菩提門。

◗589:10 三者楽清浄心。欲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摂取衆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楽処。若不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楽者、則違菩提門。此畢竟常楽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大義門者、謂彼安楽仏国是也。

◗589:13 故令一心専至願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590:◗1 第二明破異見邪執者、就中有其九番。

◗590:◗1 第一破妄計大乗无相異見偏執。第二会通菩薩愛見大悲。第三破繋心外无法。第四破願生穢国、不願往生浄土。第五破若生浄土、多喜著楽。第六破求生浄土非、是小乗。第七破求生兜率、勧不帰浄土。第八会通若求生十方浄土、不如帰西。第九料簡別時之意。

◗590:◗6 第一破大乗无相妄執者、就中有二。一総生起。欲令後代学者明識是非去邪向正。第二広就繋情顕正破之。

◗590:◗7 一総生起者、然大乗深蔵名義塵沙。是故涅槃経云、一名无量義、一義无量名。要須遍審衆典、方暁部旨。非如小乗俗書案文畢義。何意須然。但浄土幽廓経論隠顕。致令凡情種々図度。恐渉諂語刁刁、百盲偏執雑乱无知妨礙往生。今且挙少状一一破之。

◗590:11 第一破妄計大乗无相者、

◗590:12 問曰、或有人言、大乗无相、勿念彼此。若願生浄土、便是取相、転増縛。何用求之。

◗590:13 答曰、如此計者将謂不然。何者一切諸仏説法要具二縁。一依法性実理。二須順其二諦。彼計大乗无念、但依法性、然謗无縁求。即是不順二諦。如此見者、堕滅空所収。

◗591:◗2 是故無上依経云、仏告阿難、一切衆生若起我見如須弥山、我所不懼。何以故。此人雖未即得出離、常不壊因果、不失果報故。若起空見如芥子、我即不許。何以故。此見者破喪因果多堕悪道。未来生処必背我化。

◗591:◗5 今勧行者。理雖无生、然二諦道理非无縁求、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維摩経云、雖観諸仏国及与衆生空、而常修浄土、教化諸群生。

◗591:◗7 又彼経云、雖行无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是其真証也。

◗591:◗8 問曰、今世間有人、行大乗无相亦不存彼此、全不護戒相。是事云何。

◗591:10 答曰、如此計者為害滋甚。何者如大方等経云。仏為優婆塞制戒。不得至寡婦処女家、沽酒家藍染家押油家熟皮家、悉不得往来。阿難白仏言、世尊、為何等人制如斯戒。仏告阿難、行者有二種。一者在世人行、二者出世人行。出世人者吾不制上事。在世人者吾今制之。何以故。一切衆生悉是吾子。仏是一切衆生父母。遮制約勒、早出世間得涅槃故。

◗592:◗2 第二会通菩薩愛見大悲者、

◗592:◗2 問曰、依大乗聖教、菩薩於諸衆生、若起愛見大悲即応捨離。今勧衆生共生浄土、豈非愛染取相。若為勉其塵累也。

◗592:◗4 答曰、菩薩行法功用有二。何者一証空恵般若。二具大悲。

◗592:◗5 一以修空慧般若力故、雖入六道生死、不為塵染所繋。二以大悲念衆生故不住涅槃。

◗592:◗6 菩薩雖処二諦、常能妙捨有无、取捨得中不違大道理也。

◗592:◗7 是故維摩経云、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舎、随意无礙、若於虚空終不能成。菩薩亦如是。為欲成就衆生故願取仏国。願取仏国者非於空也。

◗592:10 第三破繋心外无法者、

◗592:10 就中有二。一破計情、二問答解釈。

◗592:10 問曰、或有人言、所観浄境約就内心浄土融通。心浄即是。心外无法。何須西入。

◗592:12 答曰、但法性浄土、理処虚融、体无偏局。此乃无生之生、上士堪入。

◗592:13 是故无字宝篋経云、善男子、復有一法、是仏所覚。所謂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縁无生无滅无思无不思无増无減。仏告羅睺羅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説正法義不。爾時十方有九億菩薩、即白仏言、我等皆能持此法門、当為衆生流通不絶。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則為両肩荷担菩提。彼人即得不断弁才、得善清浄諸仏世界。命終之時即得現見阿弥陀仏与諸聖衆住其人前得往生也。

◗593:◗5 自有中下之輩。未能破相、要依信仏因縁求生浄土。雖至彼国、還居相土。

◗593:◗6 又云、若摂縁従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諦明義、浄土无妨是心外法也。

◗593:◗7 二問答解釈、

◗593:◗7 問曰、向言无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不堪者、為当直将人約法作如此判、為当亦有聖教来証。

◗593:◗9 答曰、依智度論云、新発意菩薩機解軟弱雖言発心、多願生浄土。何意然者、譬如嬰児若不近父母恩養、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難、或乏乳而死、要仮父母摩洗養育、方可長大能紹継家業。菩薩亦爾。若能発菩提心、多願生浄土、親近諸仏増長法身、方能匡紹菩薩家業十方済運。為斯益故多願生也。

◗593:13 又彼論云、譬如鳥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須依林伝樹、羽成有力方可捨林遊空。新発意菩薩亦爾。先須乗願求生仏前、法身成長随感赴益。

◗594:◗2 又阿難白仏言、此无相波羅蜜、在何処説。仏言、如此法門、在阿毘跋致地中説。何以故。有新発意菩薩聞此无相波羅蜜門、所有清浄善根悉当滅没也。

◗594:◗4 又来但至彼国、即一切事畢。何用諍此深浅理也。

◗594:◗6 第四破願生穢土、不願生浄土者、

◗594:◗6 問曰、或有人言、願生穢国教化衆生不願往生浄土。是事云何。

◗594:◗7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為化雑悪衆生故、能処染不染、逢悪不変。如鵝鴨入水、水不能湿。如此人等堪能処穢抜苦。

◗594:◗9 若是実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変、欲済彼者、相与倶没。如似逼鶏入水。豈能不湿。

◗594:11 是故智度論云、若凡夫発心即願在穢土抜済衆生者、聖意不許。

◗594:12 何意然者、龍樹菩薩釈云、譬如四十里氷、如有一人以一升熱湯投之、当時似如少減、若経夜至明、乃高於余者。

◗594:13 凡夫在此発心救苦、亦復如是。以貪瞋境界違順多故、自起煩悩、返堕悪道故也。

◗595:◗2 第五破若生浄土、多喜著楽者、

◗595:◗2 問曰、或有人言、浄土之中唯有楽事、多喜著楽妨癈修道。何須願往生也。

◗595:◗3 答曰、既云浄土、无有衆穢。若言著楽、便是貪愛煩悩。何名為浄。

◗595:◗4 是故大経云、彼国人天、往来進止、情无所繋。

◗595:◗5 又四十八願云、十方人天来至我国、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覚。

◗595:◗6 大経又云、彼国人天无所適莫。

◗595:◗7 何有著楽之理也。

◗595:◗8 第六破求生浄土非、是小乗、

◗595:◗8 問曰、或有人言、求生浄土便是小乗。何須修之。

◗595:◗9 答曰、此亦不然。何以故。但小乗之教一向不明生浄土故也。

◗595:11 第七会通願生兜率、勧帰浄土者、

◗595:11 問曰、或有人言、願生兜率、不願帰西。是事云何。

◗595:12 答曰、此義不類。少分似同、拠体大別。有其四種。

◗595:13 何者一弥勒世尊、為其天衆転不退法輪。聞法生信者獲益。名為信同。著楽无信者、其数非一。又来雖生兜率、位是退処。是故経云、三界无安、猶如火宅。

◗596:◗1 二往生兜率正得寿命四千歳。命終之後不免退落。

◗596:◗2 三兜率天上雖有水鳥樹林和鳴哀雅、但与諸天生楽為縁。順於五欲不資聖道。

◗596:◗3 若向弥陀浄国、一得生者悉是阿毘跋致。更无退人与其雑居。又復位是无漏出過三界不復輪廻。

◗596:◗5 論其寿命即与仏斉。非算数能知。

◗596:◗5 其有水鳥樹林皆能説法、令人悟解証会无生。

◗596:◗6 四拠大経、且以一種音楽比挍者、経讃言、従世帝王至六天、音楽転妙有八重。展転勝前億万倍、宝樹音麗倍亦然。復有自然妙伎楽。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是故稽首清浄勲。

◗596:10 第八挍量願生十方浄土、不如帰西方者、

◗596:10 問曰、或有人言、願生十方浄国、不願帰西方。是義云何。

◗596:11 答曰、此義不類。於中有三。

◗596:11 何者一十方仏国非為不浄。然境寛則心昧、境狭則意専。

◗596:12 是故十方随願往生経云、普広菩薩白仏言、世尊、十方仏土皆為厳浄、何故諸経中偏歎西方阿弥陀国勧往生也。仏告普広菩薩、一切衆生濁乱者多、正念者少。欲令衆生専志有在。是故讃歎彼国為別異耳。若能依願修行、莫不獲益。

◗597:◗2 二十方浄土雖皆是浄而深浅難知、弥陀浄国乃是浄土之初門。

◗597:◗3 何以得知。依花厳経云、娑婆世界一劫当極楽世界一日一夜。極楽世界一劫当袈娑幢世界一日一夜。如是優劣相望、乃有十阿僧祇。

◗597:◗5 故知為浄土初門。是故諸仏偏勧也。余方仏国都不如此丁寧。是故有信之徒多願往生也。

◗597:◗7 三弥陀浄国既是浄土初門。娑婆世界即穢土末処。

◗597:◗7 何以得知。如正法念経云。従此東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訶。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三雨。一雨湿潤不過五寸。其土衆生、唯食菓子樹皮為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復有一世界。一切虎狼禽獣乃至蛇蝎悉皆有翅飛行。逢者相噉。不簡善悪。此豈不名穢土始処。

◗597:11 然娑婆依報乃与賢聖同流。唯此乃是穢土終処。

◗597:12 安楽世界既是浄土初門。即与此方境次相接。往生甚便、何不去也。

◗597:14 第九拠摂論与此経相違、料簡別時意語者、

◗597:14 今観経中、仏説下品生人現造重罪、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摂論云、噵仏別時意語。

◗598:◗2 又古来通論之家多判此文云、臨終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

◗598:◗3 何以得知、論云、如以一金銭貿得千金銭、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別時意語。

◗598:◗5 如此解者将為未然。

◗598:◗5 何者凡菩薩作論釈経、皆欲遠扶仏意契会聖情。若有論文違経者、無有是処。

◗598:◗6 今解別時意語者、謂仏常途説法皆明先因後果。理数炳然。

◗598:◗7 今此経中、但説一生造罪臨命終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論過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悪之徒、令其臨終捨悪帰善、乗念往生。是以隠其宿因。此是世尊隠始顕終、没因談果名作別時意語。

◗598:10 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過去因。如涅槃経云。若人過去已曽供養半恒河沙諸仏、復経発心、而能於悪世中聞説大乗経教、但能不謗、未有余功。若経供養一恒河沙諸仏、及経発心、然後聞大乗経教、非直不謗、復加愛楽。以此諸経来験、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過因不虚。若彼過去无因者、善知識尚不可逢遇、何況十念而可成就也。

◗599:◗2 論云、以一金銭貿得千金銭非一日即得者、若拠仏意、欲令衆生多積善因便乗念往生。若望論主乗関過因、理亦无爽。

◗599:◗4 若作此解、即上順仏経、下合論意。即是経論相扶往生路通。无復疑惑也。

◗599:◗6 第三明広施問答、釈去疑情者、

◗599:◗6 自下就大智度論広施問答。

◗599:◗7 問曰、但一切衆生従曠大劫来、備造有漏之業繋属三界。云何不断三界繋業、直爾少時念阿弥陀仏即得往生、便出三界者、此繋業之義復欲云何。

◗599:◗9 答曰、有二種解釈。一就法来破。二借喩以顕。

◗599:◗9 言就法者、諸仏如来有不思議智大乗広智无等无倫最上勝智。不思議智力者、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為遠、以遠為近。以軽為重、以重為軽。有如是等智无量无辺不可思議。

◗599:12 自下第二有七番。並借喩以顕。

◗599:13 第一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積高千刃、豆許火焚、半日便尽。豈可得言百年之薪半日不尽也。

◗599:14 第二譬如癖者寄載他船、因風帆勢一日至於千里。豈可得言癖者云何一日至千里也。

◗600:◗2 第三亦如下賎貧人獲一瑞物而以貢王、王慶所得加諸重賞、斯須之項富貴盈望。豈可得言以数十年仕備尽辛懃、上尚不達而帰者、言彼富貴无此事也。

◗600:◗4 第四猶如劣夫以己身力擲驢不上、若従輪王行、便乗虚空飛騰自在。豈可得以劣夫之力言必不能昇虚空也。

◗600:◗6 第五又如十囲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剣儵爾両分。豈可得言童子之力不能断索也。

◗600:◗7 第六又如鴆鳥入水魚蚌斯斃皆死、犀角触泥死者還活。豈可得言生命一断、不可生也。

◗600:◗8 第七亦如黄鵠喚子安子安、子還活。豈可得言墳下千齢決无可甦也。

◗600:◗9 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摂他摂、千開万閉无量无辺。

◗600:10 汝豈得以有礙之識、疑彼无礙之法乎。

◗600:11 又五不思議中、仏法最不可思議。汝以三界繋業為重、疑彼少時念仏為軽、不得往生安楽国入正定聚者是事不然。

◗600:13 問曰、大乗経云、業道如秤、重処先牽。云何衆生一形已来、或百年、或十年、乃至今日、无悪不造。云何臨終遇善知識十念相続即得往生。若爾者、先牽之義何以取信。

◗601:◗1 答曰、汝謂一形悪業為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為軽者、

◗601:◗2 今当以義挍量軽重之義者。正明在心、在縁、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

◗601:◗3 云何在心、謂彼人造罪時、自依止虚妄顛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実相法生。一実一虚、豈得相比也。

◗601:◗5 何者譬如千歳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闇豈可得言在室千歳而不去也。

◗601:◗6 是故遺日摩尼宝経云、仏告迦葉菩薩、衆生雖復数千巨億万劫在愛欲中、為罪所覆、若聞仏経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是名在心。

◗601:◗8 二云何在縁者、謂彼人造罪時、自依止妄想、依煩悩果報衆生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真実清浄无量功徳名号生。

◗601:10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徹筋破骨、若聞滅除薬鼓声、即箭出毒除。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声、不能抜箭去毒也。是名在縁。

◗601:12 三云何在決定者、彼人造罪時、自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後心无間心起。是為決定。

◗601:14 又智度論云、一切衆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発大勇猛、心心相続十念、即是増上善根便得往生。

◗602:◗2 又如有人対敵破陣、一形之力一時尽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

◗602:◗3 又若人臨終時、生一念邪見、増上悪心、即能傾三界之福即入悪道也。

◗602:◗4 問曰、既云垂終十念之善能傾一生悪業得生浄土者、未知、幾時為十念也。

◗602:◗6 答曰、如経説云。百一生滅、成一刹那。六十刹那、以為一念。此依経論汎解念也。

◗602:◗7 今時解念不取此時節。但憶念阿弥陀仏若総相若別相、随所縁観、逕於十念、无他念想間雑。是名十念。

◗602:◗9 又云十念相続者、是聖者一数之名耳。但能積念凝思不縁他事、使業道成辨便罷。不用。亦未労記之頭数也。

◗602:10 又云、若久行人念多応依此、若始行人念者記数亦好。此亦依聖教。

◗602:11 又問曰、今欲依勧行念仏三昧。未知、計念相状何似。

◗602:12 答曰、譬如有人於空曠迥処、値遇怨賊抜刀奮勇直来欲殺、此人径走、視度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為脱衣渡、為著衣浮、若脱衣渡、唯恐无暇、若著衣浮、復畏首領難全、爾時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无余心想間雑。

◗603:◗2 行者亦爾。念阿弥陀仏時、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无余心想間雑。或念仏法身、或念仏神力、或念仏智慧、或念仏毫相、或念仏相好、或念仏本願。称名亦爾。但能専至相続不断、定生仏前。

◗603:◗5 今勧後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諦、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恵門而能繋念相続不断即是功徳門。

◗603:◗6 是故経云、菩薩摩訶薩恒以功徳。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専至无不往生。不須疑也。

◗603:◗8 又問曰、无量寿大経云、十方衆生、至心信楽、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覚。今有世人、聞此聖教現在一形全不作意、擬臨終時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603:10 答曰、此事不類。何者経云十念相続、似若不難。然諸凡夫心如野馬、識劇猨猴。馳騁六塵、何曽停息。各須宜発信心、預自剋念、使積習成性、善根堅固也。

◗603:13 如仏告大王。人積善行、死无悪念。如樹先傾倒必随曲也。

◗603:14 若刀風一至、百苦湊身。若習先不在、懐念何可辨。各宜同志三五預結言要、臨命終時迭相開暁、為称弥陀名号願生安楽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

◗604:◗2 譬如臘印印泥、印壊文成。此命断時、即是生安楽国時。一入正定聚、更何所憂。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預剋念也。

◗604:◗4 又問曰、諸大乗経論皆言一切衆生畢竟无生猶若虚空。云何天親龍樹菩薩皆願往生也。

◗604:◗5 答曰、言衆生畢竟无生如虚空者、有二種義。

◗604:◗6 一者如凡夫人所見、実衆生実生死等。若拠菩薩、往生畢竟如虚空如兎角。

◗604:◗7 二者今言生者是因縁生。因縁生故即是仮名生。仮名生故即是无生。不違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謂有実衆生実生死也。

◗604:◗9 又問曰、夫生為有本、乃是衆累之元。若知此過捨生求无生者、可有脱期。今既勧生浄土。即是棄生求生。生何可尽。

◗604:10 答曰、然彼浄土、乃是阿弥陀如来清浄本願无生之生。非如三有衆生愛染虚妄執著生也。何以故。夫法性清浄畢竟无生。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

◗604:13 又問曰、如上所言、知生无生、当上品生者。若爾下品生人乗十念往生者、豈非取実生也。

◗604:14 若実生者、即堕二疑。一恐不得往生。二謂、此相善不能与无生為因也。

◗605:◗1 答曰、釈有三番。

◗605:◗1 一譬如浄摩尼珠、置之濁水、以珠威力水即澄清。若人雖有无量生死罪濁、若聞阿弥陀如来至極无生清浄宝珠名号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浄即便往生。

◗605:◗4 二如浄摩尼珠以玄黄帛裹投之於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浄仏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名号。以无量功徳成就帛裹投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豈不能転生為无生智乎。

◗605:◗7 三亦如氷上燃火、火猛則氷液、氷液則火滅。彼下品往生人雖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仏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既至无生界時見生之火自然而滅也。

◗605:◗9 又問曰、依何身故説往生也。

◗605:10 答曰、於此間仮名人中、修諸行門、前念与後念作因。穢土仮名人浄土仮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如是。何以故。若決定一則无因果。若決定異則非相続。以是義故横竪雖別、始終是一行者也。

◗605:13 又問曰、若人但能称仏名号能除諸障者、若爾譬如有人以指指月。此指応能破闇也。

◗605:14 答曰、諸法万差。不可一概。何者自有名即法、自有名異法。

◗606:◗1 有名即法者、如諸仏菩薩名号、禁呪音辞、修多羅章句等是也。如禁呪辞曰日出東方乍赤乍黄、仮令酉亥行禁、患者亦愈。

◗606:◗3 又如有人被狗所噛、炙虎骨慰之、患者即愈、或時无骨、好掌磨之、口中喚言虎来虎来、患者亦愈。

◗606:◗4 或復有人患脚転筋、炙木瓜枝慰之、患者即愈。或无木瓜、炙手磨之、口喚木瓜木瓜、患者亦愈。吾身得其効也。何以故。以名即法故。

◗606:◗7 有名異法者、如以指指月是也。

◗606:◗7 又問曰、若人但称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衆生无明黒闇得往生者、然有衆生称名憶念而无明猶在不満所願者何意。

◗606:◗9 答曰、由不如実修行、与名義不相応故也。

◗606:10 所以者何。謂不知如来是実相身、是為物身。

◗606:10 復有三種不相応。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謂无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続、謂余念間故。迭相収摂。

◗606:12 若能相続則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処。

◗606:14 第三大門中有四番料簡。第一弁難行道易行道。第二明時劫大小不同。第三明従无始世劫已来、処此三界五道、乗善悪二業受苦楽両報、輪廻无窮受生无数。第四将聖教証成、勧後代生信求往。

◗607:◗4 第一弁難行道易行道者、於中有二。一出二種道、二問答解釈。

◗607:◗5 餘既自居火界、実想懐怖。仰惟、大聖三車招慰、且羊鹿之運権息未達。仏訶邪執障上求菩提。縦後廻向、仍名迂廻。若径挙大車、亦是一途。只恐現居退位嶮径遥長。自徳未立。難可昇進。

◗607:◗7 是故龍樹菩薩云、求阿毘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

◗607:◗9 言難行道者、謂在五濁之世於无仏時求阿毘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略述有五。何者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薩法。二者声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顧悪人破他勝徳。四者所有人天顛倒善果、壊人梵行。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陸路歩行則苦。故曰難行道。

◗607:13 言易行道者、謂以信仏因縁願生浄土、起心立徳、修諸行業、仏願力故即便往生。以仏力住持即入大乗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毘跋致不退位也。譬如水路乗船則楽。故名易行道也。

◗608:◗2 問曰、菩提是一。修因亦応不二。何故在此修因向仏果名為難行、往生浄土期大菩提乃名易行道也。

◗608:◗3 答曰、諸大乗経所弁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摂他摂。

◗608:◗4 何者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発心出家修定、発通遊四天下名為自力。

◗608:◗5 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信己身力擲驢不上、若従輪王即便乗空遊四天下。即輪王威力故名他力。

◗608:◗7 衆生亦爾。在此起心立行願生浄土、此是自力。

◗608:◗8 臨命終時、阿弥陀如来光台迎接、遂得往生即為他力。

◗608:◗8 故大経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莫不皆以阿弥陀如来大願業力為増上縁也。

◗608:10 若不如是、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608:10 語後学者。既有他力可乗。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也。

◗608:12 第二明劫之大小者、

◗608:12 如智度論云。劫有三種。謂一小、二中、三大。

◗608:13 如方四十里城、高下亦然。満中芥子、有長寿諸天三年去一、乃至芥子尽名一小劫。或八十里城、高下亦然。芥子満中、如前取尽名一中劫。或百二十里城、高下亦然。芥子満中取尽、一同前説方名大劫。

◗609:◗2 或八十里石、高下亦然。有一長寿諸天、三年以天衣一払。天衣重三銖。為払不已、此石乃尽名為中劫。其小石大石類前中劫、可知。不労具述。

◗609:◗5 第三門中有五番。

◗609:◗5 第一明従无始劫来在此、輪廻无窮受身无数者、

◗609:◗6 如智度論云。在於人中、或張家死王家生、王家死李家生。如是尽閻浮提界、或重生、或異家生。

◗609:◗7 或南閻浮提死西拘耶尼生。如閻浮提余三天下亦如是。

◗609:◗8 四天下死生四天王天亦如是。或四天王天死忉利天生。忉利天死生余上四天亦如是。

◗609:◗9 色界十八重天、无色界有四重天。此死生彼。一一皆遍亦如是。

◗609:10 或色界死生阿鼻地獄。阿鼻地獄中死生余軽繋地獄。軽繋地獄中死生畜生中。畜生中死生餓鬼道中。餓鬼道中死或生人天中。

◗609:12 如是輪廻六道受苦楽二報、生死无窮。胎生既爾。余三生亦如是。

◗609:13 是故正法念経云、菩薩化生告諸天衆云、凡人経此百千生、著楽放逸不修道。不覚往福侵已尽、還堕三塗受衆苦。

◗610:◗1 是故涅槃経云、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浄。扼縛癰瘡等根本、无有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復如是。

◗610:◗3 是故又彼経云、勧修不放逸。何以故。夫放逸者是衆悪之本。不放逸者乃是衆善之源。如日月光諸明中最。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為最為上。亦如須弥山王於諸山中為最為上。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中為最為上。何以故。一切悪法猶放逸而生。一切善法不放逸為本。

◗610:◗7 第二問曰、雖云无始劫来六道輪廻无際而未知、一劫之中受幾身数而言流転。

◗610:◗9 答曰、如涅槃経説。取三千大千世界草木、截為四寸籌、以数一劫之中所受身父母頭数、猶自不澌。

◗610:10 或云、一劫之中所飲母乳多於四大海水。

◗610:11 或云、一劫之中所積身骨如毘富羅山。

◗610:12 如是遠劫已来、徒受生死至於今日、猶作凡夫之身。何曽思量傷歎不已。

◗610:13 第三又問曰、既云曠大劫来受身无数者、為当直爾総説、令人生厭、為当亦有経文来証。

◗611:◗1 答曰、皆是聖教明文。

◗611:◗1 何者如法華経云。過去不可説久遠大劫有仏出世。号大通智勝如来。有十六王子。各昇法座教化衆生。一一王子各各教化六百万億那由他恒河沙衆生。其仏滅度已来、至極久遠。猶不可数知。

◗611:◗4 何者経云、総取三千大千世界大地、磨以為墨。仏言、是人過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塵。如是展転、尽地種墨。仏言、是人所経国土、若点不点、尽末為塵、一塵一劫、彼仏滅度已来、復過是数。今日衆生乃是彼時十六王子座下、曽受教法。

◗611:◗8 是故経云、以是本因縁、為説法花経。

◗611:◗8 涅槃経復云、一是王子、一是貧人、如是二人互相往反。言王子者今日釈迦如来、乃是彼時第十六王子也。言貧人者今日衆生等是。

◗611:11 第四問曰、此等衆生既云流転多劫。然三界之中、何趣受身為多。

◗611:12 答曰、雖言流転、然於三悪道中受身偏多。

◗611:12 如経説云。於虚空中量取方円八肘、従地至於色究竟天。於此量内所有可見衆生、即多於三千大千世界人天之身。故知悪道身多。

◗612:◗1 何故如此、但悪法易起、善心難生故也。今時但看現在衆生、若得富貴、唯事放逸破戒。天中即復著楽者多。

◗612:◗2 是故経云、衆生等是流転恒三悪道為常家。人天暫来即去。名為客舎故也。

◗612:◗3 依大荘厳論、勧一切衆生、常須繋念現前。

◗612:◗4 偈云、盛年无患時、懈怠不精進。貪営衆事務、不修施戒禅。臨為死所呑、方悔求修善。

◗612:◗6 智者応観察除断五欲想。精懃習心者、終時無悔恨。心意既専至、无有錯乱念。智者懃投心、臨終意不散。不習心専至、臨終必散乱。心若散乱時、如調馬用磑。若其闘戦時、廻旋不直行。

◗612:◗9 第五又問曰、一切衆生皆有仏性。遠劫以来応値多仏。何因至今、仍自輪廻生死不出火宅。

◗612:10 答曰、依大乗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

◗612:11 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浄土。

◗612:12 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証。一由去大聖遥遠。二由理深解微。

◗612:12 是故大集月蔵経云、我末法時中、億億衆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612:14 当今末法、現是五濁悪世。唯有浄土一門、可通入路。

◗613:◗1 是故大経云、若有衆生、縦令一生造悪臨命終時、十念相続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覚。

◗613:◗2 又復一切衆生都不自量。

◗613:◗2 若拠大乗、真如実相第一義空曽未措心。若論小乗、修入見諦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断五下除五上、无問道俗、未有其分。縦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希。

◗613:◗5 若論起悪造罪、何異暴風駛雨。是以諸仏大慈勧帰浄土。縦使一形造悪、但能繋意専精常能念仏、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613:◗8 自下第四引聖教証成勧信求生者、

◗613:◗8 依観仏三昧経云、爾時会中有財首菩薩、白仏言、世尊、我念過去无量劫時、有仏出世。亦名釈迦牟尼仏。彼仏滅後有一王子、名曰金幢。憍慢邪見不信正法。

◗613:11 有知識比丘、名定自在。告王子言、世有仏像、極為可愛。可蹔入塔観仏形像。時彼王子従善友語入塔観像。見像相好、白言比丘、仏像端厳猶尚如此、況仏真身。

◗613:13 比丘告言、王子、今見仏像不能礼者、当称南無仏。還宮繋念念塔中像、即於後夜夢見仏像、心大歓喜捨離邪見、帰依三宝。

◗614:◗1 随寿命終、由前入塔称仏功徳、即得値遇九百億那由他仏、於諸仏所常懃精進、恒得甚深念仏三昧。念仏三昧力故、諸仏現前皆与授記。

◗614:◗3 従是以来百万阿僧祇劫不堕悪道。乃至今日獲得首楞厳三昧。爾時王子者、今我財首是也。爾時会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其数無量。各説本縁、皆依念仏得。

◗614:◗6 仏告阿難、此観仏三昧是一切衆生犯罪者薬、破戒者護、失道者導、盲冥者眼、愚痴者恵、黒闇者灯、煩悩賊中大勇猛将、諸仏世尊之所遊戯首楞厳等諸大三昧始出生処。

◗614:◗8 仏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過去未来現在三世諸仏、皆説如是念仏三昧。我与十方諸仏及賢劫千仏、従初発心皆因念仏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

◗614:11 又如目連所問経。仏告目連、譬如万川長流有浮草木、前不顧後、後不顧前、都会大海。世間亦爾。雖有豪貴富楽自在、悉不得勉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仏経、後世為人、更甚困劇、不能得生千仏国土。是故我説、无量寿仏国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五種邪道。我説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

◗615:◗1 経教既爾。何不捨難依易行道矣。

◗615:14 安楽集 巻上